導語:中醫的特色就是辯證。有陰就會有陽,有熱就會有寒,有水就會有火。但因為某些器官的症狀常見且反覆。很多養生愛好者會忽略辯證的道理。因此在養理某些疾病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地走入意識誤區,養生效果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我們就以寒熱這一組辯證為例。肝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中醫的觀點中,肝臟主管藏血,為血氣聚集之處。而“血為生熱之源”,肝臟長時間侵淫在血氣中,受到溫熱的導向。往往也很少會出現寒症。多為肝火,肝鬱之類的上火症狀。
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感覺肝區疼痛,或者肝氣萎靡的朋友,都會本能地想要透過滅肝火,滋養肝臟的方式來緩和。其實有的時候,被忽略的“肝寒”症狀,往往才是疾病的主因。
不止有肝火,居然還有”肝寒“?醫生詳細介紹
肝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飲食,生活等緣故,陰液虧損較多,陽氣血氣溢散刺激肝臟,繼而造成肝臟上火的症狀,多表現於潰瘍,炎症等等。
很多朋友可能也會比較疑惑:”肝臟長時間儲存血液,可以說是距離熱源最近的地方,也會出現虛寒的情況?“
答案是肯定的。也正如中醫所言的“辯證”一般。有熱就會有寒。肝寒一症雖然少見,但並不代表其不存在。
《內經》中,也就肝寒一詞,有過詳細的詮釋和記載:“寒氣客於肝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簡單來說,肝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表現。多和筋脈有關。“血濡於筋”,肝寒勢必會導致血氣虧損,筋脈蜷曲,寒氣入脈,各種各樣的寒症也在所難免。中醫言之“寒氣凝於筋”。
由此可見,肝寒症狀不僅存在,而且還會波及到筋脈,最終傳遞到身體各處,引發寒症。尋找肝寒一症的源頭,從肝調節,也是我們克服和避免此類情況的最好方法。
肝寒症狀,究竟是什麼原因所引起的?
肝寒顯現,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分別是血虛和陰乏
先說血虛:
上文我們就有提到過,血液是一切溫度和能源的來源,之所以肝火症狀居多,而肝寒症狀稀少,就是因為血氣持續溫養的緣故。
反過來說,如果肝臟內缺血,血氣擴散滋潤不足,肝臟接受不到足夠的熱量和能量,寒氣趁機湧入,肝寒的情況也就不可避免。
再說陰乏:
人是混沌的產物,陰陽一體,陰陽平衡,才能讓我們的身體健康平衡。陽氣自不必多說,如果身體陽氣血氣,血氣無法擴散,例如體寒,血虛,睏乏的症狀也會現象。
但陰液的充盈也十分重要。陰液即為津液,津液透過脾臟,腎臟等器官轉化,輸送到身體各個器官,成為支撐器官活性的基礎。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於肝臟而言,如果陰液缺乏,本身得不到滋潤,其藏血,疏通的能力也會因此而下降。舉個例子,就好比水源充足,但是裝水的杯子有所缺漏一樣。無論血氣如何滋潤,如何進補,肝寒的情況也會因此而顯現。
所以說,如果想要預防和緩解肝寒的症狀,調理也多從這兩點入手。
中醫教您如何從2點切入,預防,改善肝寒
1)滋生肝血,由內滋養
肝臟作為藏血器官,自然自身也是持續受到血液滋潤的,由內而外,肝血不足,肝寒症狀也會出現。
所以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肝臟更多的滋生肝血,以達到潤肝,養肝的效果,例如枸杞,紅棗,羊肉等補陽生血的食物,都可以適當選擇。幫助身體產出血氣,肝寒的情況也能夠得到適當的緩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如文章開頭所說,肝火症狀相比於肝寒,更容易出現,症狀反覆也更頻繁。因此補充肝陽,滋潤肝血的度一定要把握好,避免血氣溢散,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利。
2)緩解陰乏,源頭入手
緩解肝臟陰乏的症狀,也是調理肝寒的主要方法。而肝臟本身不能出產陰液,無法達到自給自足的效果。
所以我們可以從源頭入手,在中醫的觀點中。脾臟和腎臟都是陰液水利轉化的根源。如果能夠將脾臟和腎臟調理給養充足。陰液滋生足夠,肝臟也能夠得到不錯的保養。
想要養護脾臟腎臟,多透過利好水利,幫助疏瀉的方式。比如適當多喝些水,選擇蓮子,茯苓,黃芪等通水利溼的中藥輔以調和,效果也非常顯著。脾臟腎臟調養好了。水利迴圈通透。肝臟陰乏的情況消失,肝寒的症狀自然也可以有所緩解。
結語:就肝寒本身而言,很少有養生愛好者會去關注,主要是因為肝火症狀多且頻繁。很少有人能夠注意到肝寒。但出現少,並不代表其不重要。中醫辯證,寒熱二症,每一樣都要認真對待。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