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如的形式在數學中被定義為複數,其中為虛數單位,、為任意實數。
要說複數的產生,先從數的演變史開始說起。
最初,人們從自然界中啟發,得到了數字1、2、3……,當然還有0,這就是自然數,來源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接著,如果1個饅頭要均分給5個人,要怎麼分,每人分多少呢?1段樹枝被折成相等的2半,那一半是多少,怎麼表示呢?人類為了知識的記錄和文化的傳播,一切從簡,就發明了分數,當然也可以寫成小數的形式:
=0.2,=0.5,=0.6等等。
到目前為止,來自於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直觀總結所建立的數字表達,它有明顯的可參照物件、有軌跡可循、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到,人們後來就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就叫它們為有理數。即所有可以表示為分數形式的數都叫有理數,當然自然數也可以表示為分數=0,=1,=3,=2,=5……。
隨著人類文化的不斷迭代發展,數學運算和數學表示在不斷的豐富,除了+法、-法,根據類似2+2+2(3個2相加)難道就不能表示為更簡單的形式麼?3x2,於是乘法誕生,因為對於3+3+3+3+3+3+3+3這樣的繁瑣的運算,可以用更簡單的表示8x3,so easy!
文化再次不停地迭代,5x5=25,3x3=9,2x2=4,是否完全可以再簡單地表達?人類總是向著大道至簡的目標前進,於是5x5==25,2x2==4……,有了平方數。
人類文化在迭代中不斷地向前狂奔,有些人就腦洞大開了,不對呀!4是2的平方,9是3的平方,16是4的平方,媽呀!也就是說1的平方是1,0的平方是0,那麼在平方結果中,只有0、1、4、9、16、25……會出現,那中間是不是少了很多數啊,誰的平方是2呢?又誰的平方是3呢?誰的平方是5?……連續自然數平方的結果並不是連續的自然數!
好吧,既然誰也不知道?那就給它個定義吧,難道還有數學不能描述的世界嗎?數學就是為大世界服務的,必須補上這個漏洞,好嘞,的平方就是2,它表示=2,類似的=3,甚至還有=5等等。
突然感覺不好把握了,那麼既然已經定義並存在了,它到底是多少啊?因為1的平方是1,2的平方是4,的平方是2,所以肯定比2小,也肯定比1大,但是能具體和其他數比較一下嗎?至少知道大概是多少吧?突然發現,這已超出當時人類的腦洞了,不好理解了。
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至公元前500)是古希臘的大數學家。他提出“萬物皆為數”的觀點:數的元素就是萬物的元素,世界是由陣列成的,世界上的一切沒有不可以用數來表示的,數本身就是世界的秩序。
為了理解,為了客觀形象地認識它,就讓現實世界來描述它,在幾何學中,邊長為1個單位的正方形,其面積很好算,比如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為1x1=1平方米,那麼它的對角線是多少?根據勾股定理,設對角線長為,那麼+=,即=1+1=2,好了,=,對,那個對角線的長度就是你們要找的的大小。
但是,究竟比1或者2或者任何其他整數大多少,能給一個大小比例嗎?就像=0.6一樣。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弟子希伯索斯(Hippasus)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一個正方形的對角線與其一邊的長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的邊長為1,則對角線的長不是一個像往常一樣講道理的數,它不是正常數),它真的沒有辦法用分數來表示,可是它確實存在啊!這一不可公度性與畢氏學派的“萬物皆為數”(有理數)的哲理大相徑庭。這一發現使該學派領導人惶恐,認為這將動搖他們在學術界的統治地位,於是極力封鎖該發現的流傳,希伯索斯被迫流亡他鄉,不幸的是,還是遇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門徒,在一條海船上被殘忍地投入了水中殺害。
沒天理啊,沒有道理啊!於是一個沒有道理的數(無理數)就這樣出現在了數學領域中。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75年)《幾何原本》中就提出了一種證明是無理數的經典方法。圓周率、以及後來發現的自然常數=+++++……等等都是無理數。
“萬物皆為數”如果繼續有用,那麼就得讓數域繼續膨脹,於是把無理數拉進隊伍裡!有理數和無理數合在一起被稱為實數,為什麼叫作實數,這是因為和虛數相對應的,有實就有虛,好了,就引出來今天的主角,虛數!
如果說實數是來源於對自然界數量的刻畫(英文中標量、也叫純量scalar,就是刻畫的意思),有理數是來源於對比列的刻畫,無理數是來源於對某種長度的刻畫,那麼,虛數就是人為製造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完全找不到實際相應背景的,它用英文單詞imaginary來表示,imaginary的英文原意即為虛構的、想象的、假象的,簡寫為。
為什麼非要假想一個這樣實際不存在的數呢?因為在當時的數學公理體系中,時常有以下這樣的現象發生。
對於1元2次方程=1的解是1和-1,如果是=-1呢?它有解嗎?
數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是對稱的、完美的、無所不包的、沒有漏洞的,我不能無視=-1,好吧,當然我們也可以迴避它,在數學史上,大家就是這麼做的,“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對於此類問題很長時間都沒有需要解決的緊迫性。
一個正數乘一個正數為正數,一個負數乘一個負數也是正數,因此,一個數自乘之後必然為正數,不管這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也正因為如此,古希臘學者丟番圖雖然知道1元2次方程有2個根,但其中有一個為虛數時,他寧可認為這個方程是不可解的。一直到16世紀,數學家們都普遍認可丟番圖這種處理虛數的辦法,“我們就是無視它!”。
事情的轉機是這樣的,人類不僅僅滿足於求2次方程。
16世紀義大利米蘭學者卡當(1501至1576)在1545年發表的《大術》一書中,公佈了3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被後人稱之為“卡當公式”,由它奠基了3次方程解的通用公式。
對於3次方程+ p+ q = 0的其中一個解為:
=+
比如:- 15- 4 = 0
就會得到=+,對於的出現,按照傳統的認識,我們肯定會一臉懵逼,按照以前的定論,這個方程就該無解了,一出現負數開平方,就像=-1這樣,我們會認為是沒有結果的,這一頁會被翻過去的。但是如果你把4帶入-15- 4 = 0,你會發現它是有解的,而且該方程通用解法的另外兩個解公式,也會出現。是公式錯了嗎?也不是啊,當沒有出現負數開方的時候,依靠公式計算的結果就是正確的啊!
好吧,那麼就讓我們暫且勇敢一點,認為是沒有錯誤的,因為=121,我們暫且可以認為=11,
因為,按照運算規則得到的=2+11,
所以得到=+=2++2-=4,嗯嗯,結果很正確。是的,雖然在運算途中出現了,但在結果裡它沒有出現,而且我們得到了正確的結果。諸如類似這種負數開方在很多數學運算中都會出現,如果你允許它的存在,繼續計算下去,它不但不影響結果的正確性,而且它有助於得到正確的結果,它已成為諸多數學運算得到正確結果的有效橋樑,說明它很科學,它的存在很有必要。
既然它是必要的,我們為什麼就不承認它呢,好吧,我們就認為=,它是1個虛數單位,並且規定= -1,= 1,= -1,但是它實在不是我們現實世界中的所見即所得,所以就給它起了個名字“虛數”,純粹虛構的數。
每次數域領地擴大的時候,都會衝擊著某些人的靈魂, “虛數”這個名字本身就代表著最初的偏見。16、17世紀歐洲大多數數學家都不承認負數是數,帕斯卡(法國數學家1623至1662)認為從0減去4是純粹的胡扯,還有畢達哥拉斯學派把發現無理數的希伯索斯扔到海里一樣,虛數的出現還是引起了數學界的一片困惑,當時很多大數學家都不承認虛數,萊布尼茨(德國數學家1646至1716)在1702年說:“虛數是神靈遁跡的精微而奇異的隱避所,它大概是存在和虛妄兩界中的兩棲物”。1633年,笛卡爾(法國數學家1596至1650)正式給出了“虛數”的稱謂,不過他並不承認虛數的存在。牛頓也是如此,他認為虛數並不能夠在他的物理世界中得到意義,所以拒不承認虛數的存在。尤拉(瑞士數學家1707至1783)在《代數指南》中說“所有如、、、之類的表示式,皆不可能,或者說為虛數……而在這類數中,我們可以真正地斷言,它們既非零,非大於零,亦非小於零,這必然使它們成為虛幻的或不可能的”。
好吧,我們來正式地梳理一下“虛數“的成長史:
拉斐爾.邦貝利(義大利數學家1526至1572)在1572年發表的《代數學》中總結整理了卡當《大術》中的發現,提出負數的平方根很有可能是一種全新型別的數字,他稱之為“複雜的數”,而且他還詳細的介紹了“複雜的數”計算規則。
法國數學家笛卡爾1637年在其《幾何學》中第一次給出“虛數”的名稱,並和“實數”相對應。
棣莫弗(法國數學家1667至1754)在1722年發現了著名的和虛數運算有關的棣莫弗定理。
達朗貝爾(法國數學家1717至1783)在1747年指出,如果按照多項式的四則運算規則對虛數進行運算,那麼它的結果總是的形式(、都是實數)
尤拉在1777年《微分公式》第一次使用符號來表示。
威塞爾(挪威測量學家1745至1818)在1797年試圖給予這種虛數以直觀的幾何解釋,然而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重視。
阿爾岡(德國數學家1777至1855)在1806年公佈了虛數的圖象表示法。
即所有實數能用一條數軸表示,同樣,虛數也能用一條數軸來表示,但是兩個數軸是無關的,在數學的平面上,無關的維度最直觀的表達就是正交,即把實軸和虛軸正交,橫軸上取全部的實數的點,縱軸上取全部虛數的點,那麼平面上的其他點,就是表示那個數既含有實也含有虛的,這下用一個平面就包含了所有的數系。
高斯在1831年,用實陣列(,)代表複數,並建立了複數的某些運算,使得複數的某些運算也像實數一樣地“代數化”。也是他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複數”這個名詞。高斯不僅把複數看作平面上的點,而且還看作是一種向量,並利用複數與向量之間一一對應的關係,闡述了複數的幾何加法與乘法。
1831年高斯認為複數不夠普及,次年他發表了一篇備忘錄,奠定複數在數學的地位。柯西及阿貝爾的努力,掃除了複數使用的最後顧忌,後者更是首位以複數研究著名。
至此,複數理論比較完整和系統地建立起來。
這個大廈就是複數體系,英文為complex number, complex就是複雜的、複合的意思,複數就是複合了實數和虛數的複雜數系,因此可以表示為,是實部,是虛部,和的大小分別是對實部和虛部大小的刻畫,當為0時,那就是在實數域裸奔,當為0時,那就是在虛數域飛翔,所以有實軸和虛軸的平面也可以稱為複平面,任何一個複數也可以表示為有序實數對,它們分別表示一個複數在實、虛兩個維度的大小。
與純粹的實數不同,在複數集合中有可能不存在大小關係,也就是說兩個複數之間也許不能比較大小。任何量的大小比較都是在1個維度限定下進行的,當超越1個維度時,量的傳統大小比較將毫無意義。回想我們最初的定義:數字是那些能夠由小到大進行排列的符號,在這個意義上,複數確實不是數字。這並不意外,在它的定義平面上,它們還有自己的方向屬性,這也使數變得越來越抽象了。但是,複數集合是強大的,它包含實數集合,因為只需要在複數中令虛數前面的係數為0就可以了。
複數的存在,保證了n次方程根的完備性,只要允許“真根”(正實根)、“假根”(負實根)和“虛根”(複數根)存在,n次方程將有n個根,一個方程解的數量與它的次數相同,這是”代數基本定理“。
尤拉和高斯用複數來解決代數和數論。
哈密頓(愛爾蘭數學家1805至1865)用複數來研究物理,並根據複數發明四元數理論。
柯西和高斯設計了適用於複數的微積分,被證明非常強大。
法國數學家雅克.哈達瑪說:“實數領域中兩個事實之間的最短路徑經由複數領域“
下面就是數的進化史,不斷有新數被編進隊伍,數也越來越抽象,但也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