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減少了學生課外文化課培訓,增加了素質培訓。圖為北京某學校的校外體育課堂。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苗露/攝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成靜
日前,教育部下發通知,推廣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典型案例,重慶、江西、山東、北京、上海等地10個案例榜上有名。其中,北京市入選案例為西城區,典型做法為推行點“餐”到校,豐富課後服務內容。具體而言,今年秋季開學後,北京市西城區教委整合了12家校外資源,首批開設了200多個課後服務活動專案,並在部分義務教育學校進行試點。“選單”裡的課程既有竹笛、中國舞等清新範兒的“爽口菜”,也有人工智慧、機器人程式設計等科技範兒的“創意菜”,還有朗誦、武術、剪紙等有滋有味的“傳統菜”。
這“南北大菜”的背後,離不開兩大政策的推動。2020年4月,北京市西城區教委釋出《關於西城區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自2020年7月31日後在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以及2020年7月31日後戶籍從北京市其他區遷入西城區的適齡兒童申請入小學時,將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坊間稱此為“7·31”政策。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此謂“雙減”政策。政策疊加,能否起到預期的效果?帶著問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探訪了北京的教育“高地”——西城區,一些政策親歷者告訴了記者一年多來他們的切身經歷。
靴子落地打碎僥倖!
“7·31”政策一出,彷彿向平靜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顆石頭,在北京沉寂了幾年的樓市掀起軒然大波。一時間,房屋登記大廳人滿為患,許多訊息靈通人士趕在2020年7月31日之前,給娃“搶”下了一套學區房。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陳女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2020年7月31日之前,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斥資700多萬元在北京市西城區六鋪炕二區買了一套西師附小的學區房,順利入駐西城區的教育“高地”——德勝學區。至於這套房子,陳女士告訴記者,是一套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破小”,每平方米價格在12萬元左右。
還有一些“手慢”的家長,沒有趕上2020年7月31日之前“下手”,但是仍然不死心。“中介對我說,儘管有‘7·31’政策,但是還是會遵循就近入學的原則。所以我想,買個離學校近的房子總應該沒什麼問題吧。”2020年12月,一位在西城區富國裡小區看房的家長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據記者目測,從這位家長看的房子到“名小”黃城根小學,只有大概100米的距離。而彼時,朝陽區陳女士買的六鋪炕二區的房子,價位已經飆升到每平方米14萬元左右。“我們確實也有‘賭一把’的想法。就看明年‘7·31’政策出臺後的第一次幼升小招生具體操作是什麼樣了。”這位家長說。
不僅是最火的學區,西城區普通學區房屋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西城區廣外地區的一家房屋中介機構工作人員小吳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從去年10月份開始,房價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以他所熟悉的廣外街道某小區的一套兩居室二手房為例,從去年10月份的800萬元漲到了今年7月份的880萬元。
那位想上黃城根小學的家長最終有沒有“出手”,記者不得而知,但是今年“7·31”政策後第一次幼升小入學的具體實施方案打碎了許多家長的僥倖心理。2020年7月31日之後買的房子,有的不能參與本學區派位,特別是西城區最火的德勝學區和月壇學區。也就是說,這兩個學區附近的房子,只要房本的登記時間在2020年7月31日之後,孩子都不能在本學區上小學,而是被派位到其他學區的小學。而這些小學不但離家遠,還很可能是人們所認為的“渣小”。
政策靴子落地,最火的學區房價有了鬆動的空間。特別是,有的買家交了定金,寧願損失定金也不買房子了。更有的家長,高價買了房子,沒過幾個月就下跌了幾十萬元。
“7月份之後,房價又出現了‘掉頭’的情況。之前880萬元的房子到了9月份又回到了850萬元左右。最重要的是,現在整個西城區都沒啥房子。沒人賣!”中介小吳說。
學區房走向終結?
“雙減”當之無愧地成為2021年的一個高頻高熱詞。其實,在政策正式出臺之前,已有各種預兆。今年4月26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將禁止留作業作為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切實避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透過《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
8月份,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專門通知,擬對各省“雙減”工作落實進度每半月通報一次。
在國務院的嚴厲政策下,各地紛紛拿出實招重拳整治校外培訓機構。有的省份甚至將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和掃黃掃黑等工作並行。一時間,校外培訓機構噤若寒蟬,大的校外培訓機構股價應聲而落,小的培訓機構則紛紛裁員。一位曾在北京市西城區某校外培訓機構工作的老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他是2年前入職這家機構的,當時承諾的月薪酬是1.5萬元底薪加課時費提成。然而,“雙減”政策出臺後,到手的收入驟減到不到4000元。“在北京,4000元連租房都不夠。很多同事已經走了,我也在想轍。”他黯然神傷地說。
今年上半年的新劇《小捨得》中就對校外培訓機構和在這些機構中兼職老師的情況進行了“神預言”:個別公立學校的老師為了賺取外快,不得不喬裝改扮,隱秘行事。而家長們也心知肚明,把孩子送到樹林裡、廢車場進行補課。
“雙減”之後,孩子的成績怎麼辦?放學後孩子沒人接怎麼辦?家長的焦慮重重疊疊。
好在,打擊並不是目的。若只有打擊,沒有規範,“雙減”政策再雷霆,也不過像一陣暴風颳過,很快就銷聲匿跡。“雙減”之後緊接著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讓焦慮的家長們看到了一絲希望。
8月下旬以來,北京的各區陸續公佈了首批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就是已批准恢復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名單,並公示機構辦學許可證號、監管賬號等資訊。除此以外,國家還對培訓機構的收費進行了嚴格規定,嚴厲打擊天價收費。家長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還好,我給孩子報的機構也在‘白名單’中。不在‘白名單’裡的機構就比較麻煩了。家長還得找他們退款,另外再報其他機構。”北京市西城區一位家長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政策的靴子還在一個接一個落下。8月25日,北京市再次召開新聞釋出會,提出大面積、大比例推進幹部教師輪崗。
一位分析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輪崗制”的關鍵在於“輪崗的範圍有多大”“誰來輪崗”,以及“輪崗的週期有多長”。
根據本次新聞釋出會釋放的資訊,教師輪崗制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任職滿6年的校長和老師應當輪崗;第二,學區內輪崗全覆蓋,著力推進跨學區交流輪崗;第三,幹部教師的交流要以最基本的教育週期為單位,比如學期、學年等。
輪崗是否會成為“學區房”失效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此,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作業改革、課後服務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都是由人來推進的,必須促進人員的這種流動和優質服務的整體提升。在這樣的推進過程當中,家長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肯定會影響到對學校的選擇和對學區房的認定等,我相信肯定是帶有化解作用的。但推進教師輪崗工作,更加著眼於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更好地服務於孩子,自然會帶來周邊環境和資源的相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