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於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原著第2版)》
[美]迪倫·威廉 著
王少非 譯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一次知道迪倫·威廉,是因為他與保羅·布萊克合作的《黑箱之內:透過課堂評價提升標準》——課堂評價領域的一篇極為重要的綜述文獻。那時我剛進入評價這個領域不久,後來陸陸續續讀到很多迪倫·威廉的文章。但直到最近,才算完整地讀過他的著作——因為《融於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原著第2版)》的出版。
何為形成性評價?
在評價領域,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區分大概是我國基礎教育界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分類。我讀中師的時候,就從教學法的課堂上知道了這種分類。但說實話,一直到我讀博期間選定評價為研究方向之前,我對形成性評價的理解還是相當粗淺的,以為“形成性”就是某些特定評價類別的特徵,所以,“某些評價是形成性的,某些評價是總結性的”,這個印象根深蒂固,以至於在讀威廉等人關於形成性評價的文獻時經常受到巨大的觀念衝擊。
事實上,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區別不在於其實施的時間,而在於其實際發揮的功能,也就是說,兩者的關鍵區別在於評價結果如何運用,是用來做判斷、下結論,還是用來支援改進——前者就是總結性評價,哪怕這種評價在過程中實施;後者才是形成性的。
不過,評價實施的時間的確對評價形成性功能的發揮有重要影響,當評價在過程中實施時,評價的結果更可能被用以支援後續的改進或調整,而當評價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過程終結或臨近終結之時實施,其對改進的影響就會受到極大的侷限,因為即使透過評價發現了學生學習上的問題,“重置”的機會也已經喪失。這也正是威廉在“形成性評價”之前加上“embedded”(一般翻譯為“嵌入式”)作為其書名的原因所在。
“嵌入”,嵌入何處?當然是嵌入教學過程之中。要使評價真正發揮形成性功能,評價甚至應當與學習一體,即當學習發生時評價同時發生,就像諸多影片遊戲那樣包含了“隱藏的評價”,以能即時收集學生學習的證據或資訊,並據此調整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我想,可能也正因如此,譯者將書名翻譯為“融於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強調形成性評價與教學一體化的關係。
然而,並非只要“融於”教學過程之中,評價就能發揮其形成性功能。實際上,融於教學的評價要發揮形成性功能,還必須在評價全過程中遵循相應的原理或策略。對此,威廉在書中做了全面的論述,其提出的五大策略——明晰、分享和理解學習目標與成功指標;引出學習的證據;提供促進學習的反饋;激發學習者成為彼此的教學資源;啟用學習者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覆蓋了包含從評價設計、實施到結果運用等在內的評價全過程。
僅從這些策略的表述看,對“形成性評價”或“促進學習的評價”領域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都會覺得似乎沒有什麼特別新鮮的說法。但在具體的內容中,該書卻有諸多可能會顛覆我們過往認知的觀念,比如,我們的評價往往似乎都比較神秘,威廉卻說要讓評價標準透明,讓學生事先明晰評價標準;比如,實踐中許多教師都在強調評價的區分度,而威廉卻在強調問題的診斷性,將能否把學生的錯誤揭示出來視為評價品質的核心;比如,我們一直強調作業的批改且絕大多數教師盡心盡力地批改,可威廉告訴我們,在反饋(包括作業批改)所可能引起的8種學生反應中,只有2種反應可能導致改善,另外6種反應在最好情況下不會帶來變化;比如,作業批改,常規做法就是給分數、打等級,我們知道提供關於作業情況的具體資訊要比單一的分數、等級效果好,相信分數、等級與描述性評語的結合同樣會有好的效果,可威廉說,當加上分數、等級之後,描述性反饋本來能夠產生的效果會消失……
形成性評價如何實施?
基於對這些策略背後的原理的論證,本書在五種策略之下提供了76種極具操作性的實用技術,其中不少技術還有相應的案例來支撐。在這些可操作的實用技術中,有些技術也是教師平常在使用的。但是,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沒有抓到運用這一技術來促進學生學習的本質,甚至有時候可能帶來負面的結果。
威廉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透過對大量實證研究的分析,為這些實用技術的使用效果開展研究與探討,並給出了教師們在使用這些技術時的注意事項。比如,我們在寫作教學中,經常會給學生提供範文,以具體的方式例證優秀的作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與範文做比較,從而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所在,並進行下一步的改進。這一常用的技術,我們往往就這樣用著,可能不會再去深究或是基於證據去做實證研究,從而得出怎麼用更能促進學習的結論。威廉說,範文這一實用技術的使用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範文的選擇上,要讓學生相信範文是在他們能力範圍內可以達成的;二是當僅向學生展示高質量作業的單一例項時,這個例子可能被視為一個需要複製的樣板,而不只是一個例子,要讓學生看到多種表現都能夠得到好的成績;三是範文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我們所關注的事情上,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會最大化。作者在書中不僅給出了這些觀點,每個觀點都有實證研究或案例來進行具體闡述,明白、易懂、好操作。
我們經常說,我們知道評價很重要,知道課堂形成性評價對於教學質量很重要,但不知道怎麼做。這本書對於苦於缺少形成性評價相關操作技術的一線教師而言,具有實用價值。但如果認為本書對一線教師的價值僅在於此,也許就低估了它的價值。
對教師日常評價有幫助的書
一直以來,評價被視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瓶頸。從作為一個系統的課程改革而言,作為“瓶頸”的評價大概更多是高考中考之類大規模高利害評價;但從教學質量的提升來說,作為“瓶頸”的主要是教師日常實踐層面的評價。確切地講,教師對諸多先進的評價理念並不陌生,甚至可能相當熟悉——就像熟知“形成性評價”的觀念,教師們缺少的是形成性評價的實踐技術,更欠缺的是關於形成性評價的專業知識基礎——絕大多數教師擁有的評價知識大多來自基於心理測量學的評價理論,或者來自從大規模測驗中所獲得的印象,以及自己評價實踐中形成的經驗。《融於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將對相關實用技術的描述置於關於策略原理的充分論證之下,既讓讀者瞭解特定策略的可用技術,也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特定技術的原理實質——當讀者真正理解策略所基於的原理時,或許就能夠創造出自己的實用技術。或許正因為此,本書的譯者——在課堂評價領域浸淫多年的王少非教授——在其公眾號中評論道:“在我的視野範圍內,《融於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原著第2版)》應該是對教師日常評價實踐最有幫助的著作”,我的感受同樣如此。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首次提出“四個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總體方案》涉及教育評價的諸多領域、諸多範疇,同樣覆蓋了以往一直被忽視的教師日常實踐中的學生評價實踐,其強調過程評價,倡導“學生學業述評”,尤其是強調“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背後的理念就是要用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與“形成性評價”的理念一脈相承。教師在日常實踐層面如何落實《總體方案》的要求,這本書應當能夠提供重要的啟發。
(作者:周文葉 單位系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