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房子已然成為必需品?對於這個問題,不同時代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對於老一輩人而言,買房就是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成家立業、先有家後有房等傳統觀念都在佐證一個道理,那就是房子就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梯。而對於新一代年輕人而言,結婚買房似乎成為了最基本的社交常識,前者是先有家後有房,而後者卻是先有房後有家。
僅從這一點市場預期來看,我們不得不感嘆樓市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在消費市場的快速迭代背景下,此時供需關係就顯得慘白無力,或者說當超過60%的人都覺得買房賺錢時,請問房子還是房子嗎?答案顯然不是,客觀來講,在龐大資本流入市場前提下,房子早已淪落為投資品,與其說因為缺房而買房,還不如說買房就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平心而論,任何市場經濟都存在邊界線,商品的價格有漲有跌才是合情合理的秩序,就算是市場規模突破17萬億元的房地產行業,照樣逃不過最基本的經濟定律。
特別是近些年樓市都在發生曾經我們都不敢想象的變化,例如北方有的城市房價和2017年最高點相比較,跌幅超過20%。其次央行、銀保監會、住建部紛紛強勢出手,一方面限制開發商融資,限制自身負債,另一方面限制金融機構貸款流向。在上游資金被鎖住的情況下,最真實的樓市正在浮出水面,或者說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例如業主聯合遏制房價降低、地鐵優質房源無人問津。
基於以上種種趨勢,再加上本輪最為嚴厲的調控,請問3年後,房子是“買不起”還是“隨便挑”?官方檔案或告知答案。或者說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裡,不管是當前樓市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還是潛在因素,最終都會逐一解決。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明白一個現實,那就是房地產行業已經是民生產業,上游關聯水泥、礦石、鋼筋等實體經濟,下游牽扯傢俱、水電等數百個行業,在如此錯綜複雜的格局下,房地產的一舉一動必然和老百姓有直接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年相關部門都如此堅定實施“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如果房價大跌,之前買過房的人無法承受,畢竟貸款利息不會減少,如果房價大漲,後續想買房的人根本跟不上節奏。
其次迴歸影響房價走向的核心因素,從政策層面來看,截止8月份今年全國調控累計突破400餘次,其不管是力度和深度都遠超同期,對此無疑告知一個很明確的訊號,那就是想依靠政策漏洞去炒房就是異想天開。其次創新舉措成為今年最大的改變,這就是官方檔案的威力。例如最初深圳落地的二手房參考指導價,如果說隱藏中介平臺成交價格只是第一步,那麼銀行貸款認準指導價恐怕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其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國慶期間二手房只成交4套,隨後越來越多的城市跟隨效仿,其中到底釋放什麼訊號,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而從供需關係來看,作為供給端的開發商,今年的日子根本不好過,明面上有著銀行貸款債務壓力,不管是融資還是現金流週轉,都面臨不小的壓力。其次城市主體為了穩定本地市場,一方面嚴厲打擊開發商捂盤銷售、茶水費等違規行為,另一方面限制低價甩賣打亂市場,客觀來講,面對如此尷尬的局面,開發商也是有苦說不出。至於消費者群體,二手房持房者著急退場,一線城市百萬差價也是常見之事,而作為購房者,逐季度的購房意願下行恐怕就是最好的例子,或者說在開發商紛紛出臺打折潮的趨勢下,購房者更願意坐收漁翁之利,看看開發商的底線到底在哪?
總的來說,拋開4個一線城市,3年後的房子整體傾向於“隨便挑”,當然這裡指的並不是白菜價,而是住房需求的飽滿。按照理論預測,3年後房產稅必然大規模落地,也就是最基本的持房成本就是稅費,其次我國人口紅利拐點的到來,使其房子數量比人多並不是一句空話,與其說房價白菜價,還不如說市場供大於求,購房者的選擇空間比想象中要大。但不管怎麼說,作為教育、醫療頂級資源豐富的一線城市,城市主體能夠真正控漲就已經算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