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篇文分別探討了選位和找魚層的重要性,這兩個因素直接決定著魚獲量的多少。這是實戰中在許多釣友之間透過比較出來的經驗。今天再說一個,也直接影響著魚獲多少的因素,這就是拋窩的頻率和每一次拋窩的量。千萬別小看這個細節,做的不好就會少釣魚。把握好了就會多釣魚。下面我就把這次在野河裡實戰釣紅稍子,也叫紅尾翹,蒙古紅鮊的經過說一說,就明白了。
這次釣紅尾翹我們是一行五人。到了釣點之後,他們四人先到水邊,各自選好了自己的釣位。我把車內收拾好以後,鎖好車門最後一個到水邊。他們幾人都坐在了比較合適的釣位。我只能在離他們遠點的地方找了一個釣位。開始的兩個小時由於我的魚層沒有找準,上魚的效果不好,沒有同路的釣友釣的好。當我找準魚層之後上魚的速度快一些了。但找準魚層僅僅是上魚快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拋窩打頻率和拋窩的量,需要根據魚的密度把握好才能多上魚。頻率過快或過慢,窩料的量過多或過少,和魚的密度差別太大都會少釣魚。
由於我的釣位是在離同路釣友比較遠的地方,所以在開始作釣的大半天內,我在拋窩頻率上和拋窩的量上做了幾次調整,最後我發現二分鐘左右拋一次窩,每一次的拋窩量,在5到8顆嫩玉米就符合這個水域紅尾翹魚的密度,上魚最快。我按這樣一個節奏上魚,最後竟然實現了長時間的連竿。這樣的連竿絕對和拋窩的頻率和拋窩量有直接的關係。如果窩料量大於魚的密度或小於魚的密度可能會偶然連竿和雙尾,但很難有持續性地連竿或雙尾。這其中的道理我不細說了。留給善於思考的釣友思考吧。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會有成就感的。
我上魚的速度快,而其中有兩位同路釣友上魚很慢,其中一位釣友一上午才釣了五條魚,於是到了下午這兩位釣友換釣位了,來到我的釣位兩邊,一左一右緊挨著我的釣位。他們來到位之後,拋窩的頻率和我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中一位釣友,很長時間才拋一次,每次拋的量比較大。另一位釣友拋窩的頻率比我的快,每一次拋的量也比我的大。由於我們三個的窩點離得非常近 拋窩料也是緊挨著,三個窩子其實就是一個很散的大窩子。
按理說,這種大窩子只要窩量掌握的合適,還是很聚魚的,上魚效果應該不錯的。然而,由於每個釣友打窩習慣不同,打窩的頻率和窩量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考慮,很難和魚的密度相吻合。由於從心理上講,都想多打點窩料,把魚誘到自己的窩子裡來,所以往往容易把窩料打的過多。由於窩料過多,窩子裡魚的密度不夠大,他們很容易就吃到散落的窩料,吃到鉤上的餌機會就少了,上魚的速度就會減慢。
我的這個分析是得到驗證的。因為這兩位同路釣友來到我的釣位兩邊之後,上魚的速度明顯減慢了。這是在釣位不變,水層不變,窩料釣餌不變的情況下,而拋窩頻率和拋窩量變化很大,所以說,影響到上魚速度減慢的結果,原因就是拋窩量過大而導致的。
以上的實戰分析,不知道有多釣友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