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八歲便登基為帝,十四歲開始親政,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是在位最久的皇帝。雖然康熙登基的時候年齡尚小,但是他絲毫沒有讓大權旁落。他設計抓捕鰲拜,成功收回政權,一戰成名。
康熙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積極發展經濟,創造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的功績不容小覷,他堅持用兵征戰,確保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可惜的是,康熙晚年期間並不明智,開始貪圖安逸,並且出現了皇子相殘爭太子的慘烈局面。
步入晚年的康熙想起鰲拜,竟然親自為鰲拜平反,不禁讓人大吃一驚。這無異於否定曾經的自己,否定至高無上的皇權,很少有皇帝會這樣做。人生晚年,康熙為何後悔擒鰲拜,還說他是忠臣?這其中的緣由值得人們探索。
一、如此鰲拜
鰲拜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鰲拜是清朝的朝廷重臣,在康熙時期主掌大權。鰲拜出生於將門之家,從小練習騎射,技藝非凡。他是不可多得的猛將,熟悉兵法,用兵如神。鰲拜早早地進入軍隊,屢立戰功。後來又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征戰四方,勢不可擋。
此時正值軍隊進攻皮島,經過研究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引誘敵軍,一路攻其不備。後一路至關重要,成為戰術能否成功的關鍵。鰲拜主動請纓,揚言不破皮島不返回。鰲拜帶領的軍隊並沒有佔便宜,敵軍早有準備,喪失了偷襲的先機。情況十分緊急,只有拼死一戰才有轉機。
鰲拜絲毫沒有退縮,衝在部隊前方,一路奮勇殺敵。將士們看到鰲拜的氣勢,被其深深感染,一時間士氣大漲。鰲拜與敵軍近身肉搏,不懼危險,最終獲得勝利。鰲拜將皮島的重要位置搶佔下來,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他是皮島之戰的首要功臣。
隨後,清朝將目光投向錦州。錦州是明朝的防禦重鎮,清朝想要入主中原,佔領錦州是重中之重。於是,錦州大戰一觸即發。因為種種原因,清軍並不佔優勢,此時明軍將大量火器用於戰場。清軍所面臨的局面並不樂觀,這場戰爭難分勝負。
鰲拜並沒有讓皇太極失望,皇太極可以永遠相信鰲拜。鰲拜再次衝鋒陷陣,五戰五捷。他有時不等待軍令,避免延誤戰機,他冒著多重風險直接出擊,最終都取得了勝利。可見,靈活應變遠比拘泥於命令好得多。錦州之戰的勝利為清朝的統一奠定基礎,鰲拜功不可沒。
上文僅僅是列舉了鰲拜參與的兩次戰役,他的功績數不勝數,他深受皇太極的器重,成為清朝的重臣之一。鰲拜對皇太極忠心耿耿,他絕不允許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繼承皇位。他作為鑲黃旗的統領奮力對抗多爾袞,最終福臨繼承皇位。
二、被捕身亡
順治在位時期,多爾袞掌握大權,先前鰲拜對抗多爾袞,因此並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康熙繼位後,鰲拜成為四位輔佐大臣之一。四位輔佐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鰲拜身居末位,但卻是其中資歷最老的、軍功最高的。
四位輔佐大臣曾經一起發誓同心協力輔佐新帝,但是並實際上他們都沒有做到齊心協力,一心輔佐康熙。其中索尼因為年邁逐漸遠離朝堂,蘇克薩哈因為出賣多爾袞備受鄙視,遏必隆毫無主見,不堪重用。鰲拜逐漸成為朝野中權勢最大的官員,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康熙身邊的一位近身侍衛對鰲拜不怎麼禮貌,鰲拜十分討厭他,於是捏造罪名將他處死。侍衛的父親同樣是朝廷官員,他想要為兒子申冤,無奈被鰲拜滅門。不得不承認,鰲拜的行為著實太過張揚,權勢甚至超過皇帝,與多爾袞沒有半分不同。
鰲拜看似為所欲為,風光無限,實則已經處於人生的下坡路。曾經有三位官員冒死彈劾鰲拜,鰲拜必然不會放過他們,反而想要給他們亂加罪名並處死。康熙知道三人並沒有太大的過錯,不同意鰲拜的意見。誰想鰲拜公然將他們處死,全然不顧康熙的意見。
康熙開始親政,鰲拜依舊氣焰囂張。索尼去世,蘇克薩哈請辭,鰲拜本應該同樣辭去職位,但是他不甘心就此讓權。他陷害蘇克薩哈,藉機將蘇克薩哈處死,這樣他可以名正言順地繼續掌權。康熙心知肚明,蘇克薩哈不應該被處死,但是他卻無能為力,他十分厭惡這種感覺。
這件事過後,康熙決定將鰲拜剷除,康熙開始謀劃一切。康熙以練戲曲為由將一批青壯年帶入宮中,偷偷訓練死士,而鰲拜誤以為皇帝沉迷於玩樂,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一次康熙召見鰲拜,命令死士將其逮捕,念及他的功勞沒有將其處死,而是終身囚禁於獄中直至死亡。
三、恢復名譽
康熙晚年時期不再擁有拼搏的心態,逐漸趨向於安逸。他像是厭倦了拼搏的生活,開始“躺平”,開始享樂。康熙對待官員們的態度也不像從前,他在位多年早已經歷過太多的風雨,看透了許多事情。
康熙開始逐漸理解鰲拜的想法以及所作所為,他覺得自己年輕時候太過殘忍,沒有為功臣留下一條活路。每每念起鰲拜,康熙都十分惋惜,一代猛將被自己困死獄中。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一定會選擇最優的方法解決此事。康熙多次為他追加諡號,稱他為功臣。
四、總結
鰲拜官居高位是必然,他生來就是領兵打仗的將軍,為清朝的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倘若沒有鰲拜,或許就沒有清朝的版圖。鰲拜的能力毋庸置疑,他的實力遠超於朝堂上的大部分人,他的官位不是平白無故得到的。
鰲拜的失敗也是必然,他得意忘形,過於囂張。鰲拜的錯誤在於輕視幼帝,沉迷於權勢。對於皇太極,鰲拜絕無二心,甚至不惜得罪多爾袞避免皇位未由皇太極子嗣繼承。對於康熙,鰲拜或許是看康熙年幼,太過小看了他。再加上權力的致命誘惑,不免會受到懲罰。
對於年幼的康熙,處理鰲拜是必然的。因為鰲拜權勢過大,絲毫不知道收斂,皇帝是不會允許皇權旁落的。對於年邁的康熙,他的心態發生鉅變。他的心中早已沒有對鰲拜的忌憚,反而更加看重鰲拜的功績,因此十分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