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釘穿透手套扎進了手掌,當時就鮮血直流,但經過簡單包紮處理後,他又抱著沙袋運送到決口處……”不久前,在空降兵某旅奔赴陌生地域開展戰場適應性訓練的軍列上,一場“強軍故事會”正在展開,下士王凱和戰友們分享了今年7月部隊參加駐地抗洪搶險時,上等兵楊英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投入防汛救災任務的故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邊的典型最有生命力,最富感染力,也最容易打動官兵的心。”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旅注重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引導官兵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打造矢志強軍的“紅色引擎”,為部隊建設提供不竭精神動力。在強軍故事“政能量”的助推下,該旅相繼完成跨區域叢集空降戰鬥演練、運-20空投空降試驗試訓、野戰化基地化駐訓等各類重大演習演訓任務,部隊戰鬥力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傳承英雄氣概
“在既缺少專業訓練教員又無系統訓練保障器材的情況下,第一代空降兵官兵迎難而上,11天就實現了首次升空跳傘。現在條件這麼好,我們更應該努力訓練……”今年3月,下連之初的第一堂課,給新兵王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入軍營,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理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內涵,但看著巍峨的傘塔,聽著新中國首批跳傘員王福榮的深情講述,他內心深受觸動。
在該旅,每逢新兵、新畢業幹部入營,老兵退役和演習出征等重大活動,他們都會組織官兵來到傘塔下,透過邀請老前輩現場講解和重溫軍人誓詞等活動,讓官兵在聆聽老一輩的強軍故事中,堅定理想信念,感悟傳承革命先輩不畏險難、捨生忘死的英雄氣概。
“紅色資源是一代代革命先烈用智慧、汗水、鮮血甚至是生命書寫的,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是我們講好強軍故事的生動教材,必須深挖、深學,才能從中補足精神之鈣、汲取奮進之力。”該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劉仲豫介紹,在傘塔下開展教育是他們挖掘紅色資源、講好強軍故事的一個縮影。
為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這座“精神富礦”,讓強軍故事更真實、更豐富、更生動,他們還組織力量透過查閱旅史資料、走訪退休老幹部、採訪先烈親屬等方式深挖部隊光榮歷史,並按照“英烈名單”“先烈事蹟”“戰鬥故事”彙編成《紅色家譜》,下發到基層營連供官兵學習交流,同時圍繞“如何傳承英雄氣”“我身邊的紅色故事”等話題開展小討論小演講活動,教育引導官兵在追根溯源中汲取練兵備戰“原動力”。
“我從一名‘吊車尾’到現在體能在連隊能排進前十,離不開它的鼓勵。這是入伍前爺爺送給我的跳傘紀念章……”今年5月下旬,在該旅二連組織的“我身邊的紅色故事”演講比賽中,上等兵唐鵬拿出一枚70年前的跳傘紀念章。原來,唐鵬的爺爺唐建山是一名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作戰等重大任務的老前輩,戰功卓著。1950年,中央軍委從全軍各部隊抽調戰鬥英雄、功臣模範組建空降兵部隊,唐建山作為戰鬥英雄響應號召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傘兵。
“紀念章雖然有些老舊,卻飽含著我和爺爺兩輩人共同的夢想,今後我會再接再厲、刻苦訓練,絕不給我爺爺丟人。”演講尾聲,唐鵬的發言又一次贏得戰友們的熱烈掌聲,現場的官兵也備受鼓舞,紛紛表示要向革命前輩學習,努力做到堅定理想不動搖、面對艱難不畏懼、敢於衝鋒陷陣不退縮,為強軍興軍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講活強軍故事
“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梁魁、“兵專家”趙樹新、“全能尖兵”戚天昊……走在該旅營區主幹道上,兩旁的“強軍常勝標兵”主題燈箱上,10餘名先進典型的照片和事蹟格外顯眼。該旅領導介紹說,講好強軍故事,必須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官兵身邊的先進典型,用強軍典型激勵人、用特色文化薰陶人、用身邊故事啟迪人,濃厚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持續激發官兵強軍興軍熱情。
為此,他們常態化開展“學習身邊典型、立足崗位爭先、爭當優秀個人”系列活動,讓官兵在見賢思齊中自覺學習趕超。由該旅宣傳科牽頭成立專項小組,深入基層營連掌握近年來旅“十佳常勝人物”資訊資料,將其先進事蹟、訓練英姿、奮鬥歷程、經驗心得等彙編成《常勝人物合集》,下發至基層營連,號召官兵利用教育學習、訓練間隙、“三個半小時”等時機,見縫插針交流學習,讓官兵學有標杆、幹有目標。
同時,旅裡還定期開展標兵評選活動,按照“旅有年度常勝人物、營有季度先進典型、連有各類榜樣標兵”的模式,評選出一大批模範人物,並依託燈箱、軍營廣播、板報櫥窗等載體,張貼精武標兵訓練照片、宣講精武標兵成長故事、分享精武標兵軍旅格言,立起“先進典型受表彰、爭當榜樣享榮光”的鮮明導向,切實強化官兵使命擔當和創先爭優的意識。
為了進一步講好身邊故事,他們還利用“天兵講壇”,邀請“常勝標兵”先進典型,登臺為官兵們分享成長曆程、傳授訓練技巧、現場答疑解惑,讓官兵在可觸可感中校準奮鬥航向,強化紮根本職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該旅一營機炮連戰士高明去年報名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20”空降排專案選拔,加入了比武集訓隊,每天超負荷的訓練讓他感到十分艱難,一度想到放棄。但在旅裡組織的“天兵講壇”上,聆聽了在空降排比武中立功、被表彰為“常勝標兵人物”的李景波的親身經歷後,高明堅定了為國爭光的信心和決心。
後來,高明成為正式隊員出國比武,在異國賽場上和戰友們憑藉過硬的軍事素質和英勇的戰鬥作風取得優異成績。凱旋迴國後,高明也受邀參加“天兵講壇”,與官兵們分享自己的比武心得。
“先進典型催人奮進,榜樣力量激勵前行。”在今年8月初該旅開展的游泳駐訓中,第一次參加泳訓任務的列兵王海吃了不少苦頭:胸部到脖子之間的面板全被曬傷,老皮脫掉後新皮又被磨破。
班長李鑫看到後,就安排王海休息。王海卻說:“和旅裡的那些常勝標兵們的經歷相比,這點苦算什麼,只要能學會游泳,掉一層皮我都願意。”說完就跟著戰友們投入到了下一波次訓練中。憑著一股拼勁兒,在有限的駐訓時間裡,王海很快就成長為可以完成武裝泅渡800米的“水中蛟龍”。
爭當鐵血尖兵
“左眼被打傷的王和良背起腿被炸斷的薛志高組合著前進,並肩戰鬥……”今年7月底,西北某地戈壁深處野外駐訓的該旅防空分隊正在開展強軍故事會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沒有設定講壇,而是以表演的方式,由兩名官兵用或低沉、或委婉、或激昂的語調,配上步履蹣跚的動作,朗誦了一首《血脈》,為官兵們描述出了上甘嶺戰役的殘酷和英雄的偉大,丟擲了該如何接過先輩旗幟,續寫鐵血榮光的靈魂拷問。
“用表演的形式講述強軍故事,更能拉近官兵與歷史的距離。”該旅領導表示,為進一步講“活”強軍故事,不斷汲取練兵內動力,他們挑選出理論知識好、表達能力強、表演能力棒的官兵,成立“強軍故事”宣傳隊,遴選黨史和軍史的重大事件、歷史人物和經典故事等內容,用精煉的語言把理論知識和紅色故事串聯融合,精心創作出詩歌朗誦、舞臺話劇、音樂快板等節目,利用黨團活動和訓練間隙為官兵表演,讓官兵在情景交融中加深對黨史和軍史的學習理解。
沉浸式體驗、情景式融入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講好強軍故事的教育質效。作為宣傳隊的一員,下士王楊在《戰鬥化炊事班》情景劇中扮演炊事員,揹著大鐵鍋既要參加拉練又要保障戰友們吃飽吃好的他,深刻感受到了肩頭沉甸甸的責任。表演結束後,他感慨說:“親身體驗了炊事班兄弟們的不易,不僅讓我更加珍惜炊事班戰友做的飯菜,更讓我懂得了不論在哪個崗位,只要肯努力,都可以成為連隊訓練尖子的道理。”
“強軍故事不一定都是‘轟轟烈烈’的,更多的可能是身邊努力奮鬥的‘你我他’的經歷,這樣的事蹟才能讓廣大官兵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煥發出強軍在我、強軍有我的真摯情感。”該旅教導員徐遠猛介紹,講好官兵的奮鬥故事,也是講“活”強軍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強軍故事在官兵心中更具參與感、榮譽感和獲得感,他們積極改進強軍故事的題材內容,不只把關注點對準紅色資源和訓練尖子,也把焦點對準了那些訓練刻苦但成績並不“冒尖”的普通官兵。
他們要求基層報道骨幹多采寫那些訓練刻苦的普通官兵,抓拍他們日常訓練的精彩瞬間,統一由旅電視臺製作影片合集,組織全旅官兵在重大集會前觀看。同時,旅裡還按照營連推薦、成績測試、官兵評選的方式,每季度評選“成長之星”,安排不同崗位成績提升較快的官兵走上前臺分享經驗,營造“努力總會有收穫、奮進定能當尖兵”的濃厚氛圍,讓人人都有希望成為強軍故事裡的“主角”。
“講好強軍故事是一個動態、長效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一勞永逸。我們將一以貫之地深挖紅色資源富礦,聚焦身邊典型榜樣,不斷改進創新形式方法,讓官兵當主體、唱主角,把強軍故事越講越生動、越講越充實,煥發出滿滿的正能量,推動部隊在強軍興軍新徵程上闊步前行。”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賀潔晗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