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雲南一直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除了抗日時期出於國家大義出兵以外,其他大部分時候都聽調不聽宣。
蔣介石當政時期,前有龍雲被稱為“雲南王”,後盧漢也被稱為“雲南王”,能被稱王者,除了實力強大外,還代表了很大的獨立性。
抗戰結束沒多久,蔣介石為了削弱滇軍的實力,立馬迫不及待地使用手段囚禁龍雲,他這種行為難免會讓龍雲的舊部們心生怨氣。
所以在解放戰爭中,滇軍大部分都沒有像中央軍那樣頑抗到底,而是選擇了擁抱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澤生將軍。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滇軍中有一位兵團司令就是怎麼都不願意投降,老上級龍雲數次示意他,他就是不理,最終錦州城破後他也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此人的名字叫做盧浚泉。
盧浚泉出生於雲南昭通的一個大奴隸主家庭,當時他家中的奴隸就達到了上千人,而且他還有兩個同樣是大奴隸主的親戚——龍雲和盧漢。盧漢按輩分是盧浚泉的叔叔,龍雲是盧漢的表哥。
有這樣的家境,盧浚泉完全可以什麼都不做,就能過上很好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安心地混吃等死,反而非常上進。1922年考入了雲南講武堂,1924年又考入了黃埔軍校。
他畢竟早前就有一些軍事基礎了,所以在黃埔時期表現得比較亮眼,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還被批准留校擔任第三期學生隊區隊長。
所以盧浚泉的身份還是挺複雜的,他既在滇軍中身份顯赫,又是蔣介石的嫡系“門生”。或許也是跟蔣介石的這層關係,讓他最後沒有起義。
1927年,盧浚泉返回了雲南。這年的雲南不怎麼太平,先是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逼唐繼堯下臺,後來龍雲又和胡若愚互相爭鬥,所以都很缺人。
盧浚泉作為龍雲的親戚,一回去就受到了重用,在98師擔任參謀。
等龍雲擊敗胡若愚,徹底掌控雲南後,盧浚泉的職務更是直線上升,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平均四年多他就能提升一個等級。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時任93軍軍長的盧浚泉率部跟隨盧漢奔赴越南接受日本人的投降,盧浚泉還在短時間內擔任過河內警備司令。這個職務相當有意思。
但滇軍主力進入越南的這一時期,蔣介石命令杜聿明在空虛的昆明發動兵變,將龍雲囚禁了起來,後龍雲又被迫飛往重慶。蔣介石這一手使滇軍出現了一時的混亂,他趁機將一部分滇軍調到了東北戰場。
盧漢畢竟沒有龍雲那樣的威望,而且時局所限,他也無法明目張膽地跟蔣介石作對,因此盧浚泉也帶著93軍去了東北。
1948年3月盧浚泉兼任了錦州警備司令,這裡也是他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段。
1948年6月,盧浚泉升任為國軍第六兵團司令官,最開始這個兵團只下轄了93軍一個軍,直到10月才把錦州周圍的新8軍、184師調了進來。
盧浚泉瞬間成了掌兵十萬的高階將領,不過嘛,這個威風沒享受多久錦州就解放了,他本人也成了俘虜。當時還在南京的龍雲聽說了這個訊息後,氣得大罵盧浚泉沒用,這是為何呢?
原來龍雲早就已經暗中聯絡過盧浚泉,示意後者等待時機起義。別看龍雲被帶離雲南很久,他主政雲南十多年,在滇軍上下依然很有影響力。所以蔣介石才不敢殺他、所以他的三子龍繩曾與孔祥熙的女兒孔令偉當街槍戰別人都不敢追究。
龍雲已經看出來國民黨大勢已去,所以密令在東北的舊部有機會就起義,出身於滇軍的60軍長曾澤生服從了,但盧浚泉的態度很玩味。盧浚泉既不反對,也不贊同,就一直推脫著。
眼看盧浚泉要把滇軍子弟帶入火坑,龍雲心中焦急,他與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關係很好,兩人有過一個密約,希望情況緊急時,衛立煌能夠幫助滇軍離開。
於是龍雲再次聯絡盧浚泉,讓他去瀋陽找衛立煌面談,結果盧浚泉沒去。後來衛立煌都來到了錦州,盧浚泉還是避而不見。
在盧浚泉的不懈“努力”下,數次大好的起義機會就此浪費。
所以這也無怪龍雲會氣得破口大罵,換做誰心裡都冒火。不過盧浚泉還算有點道義,沒去告發龍雲,否則還真會出些岔子。
10月15日盧浚泉在突圍時被解放軍俘虜,開始了戰犯生活。在功德林裡,他與軍統特務沈醉做了一段時間搭檔,沈醉說他瓦匠功夫相當強,多年後還回憶道:他砌的磚牆和石坎,從來就沒倒塌過。
1959年盧浚泉有幸成為了第一批特赦的戰犯之一,除了他自己思想的改變外,還跟龍雲、盧漢有些關係。龍雲、盧漢在新中國也擔任了高官。
後來盧浚泉擔任過雲南省政協專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曾撰寫了《錦州蔣軍被殲回憶》、《昭通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也算為還原那段歷史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1979年盧浚泉於昆明病逝,終年80歲。
至於盧浚泉為什麼不降,其實有兩重原因,一是跟蔣介石的感情,在錦州戰事吃緊時,蔣介石親自給他發了一封電報,裡面稱兄道弟親熱至極,其中有一句“請吾兄固守待援”,給了他抵抗的勇氣。
有意思的是,當盧浚泉拿著這份信給93軍軍長盛家興、新8軍軍長沈向奎看的時候,雙方的態度截然不同。盧浚泉感動得涕泗橫流,而另外兩人卻很有幾分不屑,直接說:老先生一到沒辦法的時候,就趕來稱兄道弟,這頂個屁用!
還有一個不願降的原因是怕連累盧漢,據盧漢的女兒盧國梅回憶:盧浚泉拒絕起義是顧及到盧漢的地位,他怕自己起義後蔣介石會遷怒盧漢,從而把雲南變成一片焦土。
倒也還有幾分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