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古城遺址航拍圖。中國人民大學提供
天山網記者 張海峰
10月9日至10日,疆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新疆奇臺縣,共同研討唐朝墩古城遺址的保護。
從2018年至今,唐朝墩古城遺址經過4年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如何將這些穿越一千多年風沙的珍貴土遺址保護下來,成了一道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唐朝墩”的由來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於奇臺縣城東北角,東臨水磨河,西、南緊連縣城居民區,北靠奇臺縣菜園子村。
奇臺縣百姓很早就知道這座被廢棄的古城,卻並不瞭解它的“身世”。後來,人們在這座古城中發現了大量唐朝文物,又由於城的北城牆上有一高大的夯土臺基,“唐朝墩”由此得名。
唐朝墩古城遺址1962年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修築於水磨河西岸臺地之上,現存面積約16萬平方米,規模宏大。
為摸清唐朝墩遺址的整體面貌、形制規模、年代序列和文化內涵,響應絲綢之路沿線遺址文化遺產保護、展示與利用的號召,自2018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連續4年對唐朝墩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
考古工作者在唐朝墩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收穫頗豐,探清了遺址形制及規模,出土了陶器、瓷器、銅器、玻璃器等種類繁多的珍貴文物。基本確認了唐朝墩古城遺址就是唐代庭州蒲類縣縣城,始建於唐貞觀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前後,至公元14世紀逐漸廢棄。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是這個考古專案的負責人,他認為:奇臺縣位於天山北麓的交通要道。唐朝墩古城是當時北庭都護府東路的咽喉重鎮、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地,更是中原王朝對西域有效管控的實證。
300平方米的羅馬風格浴場
2018年,考古隊在古城內的東北角土層下發現了一個池塘,出土了成串的唐代開元通寶。也是在這裡,考古隊又發現了一口井。當考古隊在這個區域靠南部揭開黃土層後,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一座規模很大的浴場。
羅馬風格浴場遺址航拍圖。中國人民大學提供
這片浴場整體規模約300平方米,有較清晰的火道、煙道、支撐柱、灶址、水井、排水溝等結構,風格明顯受到羅馬浴場的影響,令人驚歎。
“唐朝墩浴場遺址在形制佈局、建築技藝等方面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而浴場出土的各類遺物、牆面的裝飾彩繪等又明顯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徵,反映了東西方建築傳統和技藝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認為,“洗浴往往與宗教活動息息相關。中原地區佛寺中也常建有浴室並面向民眾開放。因此,唐朝墩浴場遺址也可能與宗教活動存在一定的關聯。”
佛寺建造於城址中心位置
2020年9月下旬,考古工作者對唐朝墩遺址中心的夯土臺基展開新一輪的發掘工作。夯土臺基東西近40米,南北近20米,現存高度2.5米。隨著發掘的不斷向前推進,夯土臺基的整體面貌日漸清晰。
夯土臺基整體形制佈局逐漸呈現出坐西朝東、建築平面呈長方形的特徵,且內外牆構成迴廊的平面特徵。夯土臺基北部、東部、南部已經露出了外牆以內的青磚面及柱礎,北內牆兩側壁面有連續的壁畫遺蹟。
魏堅教授介紹:初步判斷,唐朝墩遺址夯土臺基可能為一處高昌回鶻時期前殿後塔迴廊式佛寺遺址。佛寺從地層堆積、出土遺物、建築風格等方面均與城內浴場遺址相近。把佛寺建造於城址中心位置,並歷經擴建或修繕,反映出當時佛教在天山北麓的盛行。
佛寺遺址航拍圖。中國人民大學提供
佛寺景教寺院並排而立
今年的考古發掘從6月下旬開始,歷時3個半月。“今年的發掘面積1200多平方米,是4年來發掘面積最多的一年。”魏堅教授說。
令考古隊驚喜的是,就在佛寺北側,古城中心西北部,竟然“深藏”著一座景教寺院。“從地表向下近2米,形成南北兩處殿堂,中間一道隔牆。兩間殿堂裡各有兩排貼牆砌出來的座位。牆有上珍貴的壁畫,其中的人物手握權杖,胸前、帽上繪有景教的標誌——十字架。”魏堅教授介紹,“壁畫的風格有變化,不完全屬於一個時間段,說明這個寺院使用的時間比較長。”
有意思的是,坐西朝東的佛寺與坐東朝西的景教寺院離得很近,幾乎並排。“浴場、佛寺、景教寺院三處遺址中的壁畫有相似之處,有可能在某一歷史階段,它們是共存的。”魏堅教授說。
他認為,在唐朝墩古城中,佛寺與景教寺院並排而立,再次證明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唐朝墩古城遺址的一系列重要發現為研究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文化交流,考察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
“4年間,我們在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挖掘了2000多平方米,相對於16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明年我們還將繼續開展考古發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護好出土的浴場、佛寺、景教寺院等遺址。這些土遺址保護起來有很大難度,希望將來能建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讓歷史說話,讓文物發聲,讓更多的人瞭解真實的新疆歷史發展過程。”魏堅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