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些年以來本土樂園的發展,以華僑城和華強方特為代表,不同的轉身帶著國內的主題樂園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它們之間彼此試探、較勁,然而並未正面競爭;在國外主題樂園的進攻下反擊、潰敗,也依然頑強生長。
撰文 . 琢介
編輯 . 緲秒
在眾星捧月的國際主題樂園面前,本土樂園的存在像一系列沉默的剪影。
正式開園前後數月,北京環球影城都是當之無愧的“頂流”。媒體平臺上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社交網路裡源源不斷的話題討論,從試營業訊息傳出伊始,北京環球影城的園區熱度以及附近的餐飲住宿都被一併推上頂峰,再沒有什麼比它更“紅”的年度明星,光芒無以復加。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在北京的歡樂谷,相距環球影城18公里,開園15年的生日,被網際網路遺忘在一角。
彷彿昨日重現。時間撥回到12年前,彼時歡樂谷在抵擋的還是上海迪士尼。
作為已經舉辦了20年的旅遊節慶,2009年的上海旅遊節熱鬧非凡:22輛流光溢彩的花車和35支境內外表演隊伍,在2.2公里的淮海路巡遊表演,40餘萬的中外遊客為之歡騰。
這一天,華僑城也到達了人生的高光時刻——投資40億的上海歡樂谷正式開業,併成為2009年上海旅遊節開幕式的舉辦之地,與此同時集團整體業務準備上市。同時,華僑城旗下的歡樂谷“東西南北中”的全國連鎖佈局正式成立,我國第一個主題樂園連鎖品牌就此誕生。
春風得意馬蹄疾,時任華僑城集團CEO的任克雷致辭道:“華僑城選擇了上海,是瞄準了世界級的市場和舞臺,上海選擇了華僑城,就是支援了中國企業的追求與夢想。”
那時,華僑城一年間連開了成都、上海兩個歡樂谷,依靠“主題樂園+房地產”的模式賺得盆滿缽滿。但僅僅2個月後,歡樂谷的風光便被迅速遮蓋。在傳言中幾經波折的迪士尼,確認與上海擁抱成功。
上海迪士尼獲批訊息僅公佈一個半小時後,其所在的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的樓市價迅速起飛了10多倍,“麵粉貴過麵包”。
緊鄰迪士尼規劃用地的浦東川沙新市鎮A08-03地塊,以11.9億元的拍賣價一錘定音,溢價率高達260%。而此前,川沙功能區離市中心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甚至沒有地鐵直達,是繁華與熱鬧的絕對反義。
從那時起,華僑城就不斷被問一個問題:“上海迪士尼來了,歡樂谷怎麼辦?”
如今,這個龐然大物變成了環球影城。在國內遊樂園到主題公園的短短30餘年歷史中,還有無數本土樂園面臨這種對比,但大多不堪對比。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夾在國外頭部主題樂園中,本土樂園的運營模式總是顯得尷尬與無力,樂園很多,但並無“主題”,往往靠著過山車和大擺錘走天下。
但在歷史的巨大浪潮與本土企業的自主探索中,本土主題樂園也並非沒有贏家,華僑城、華強方特、長隆等品牌都是國內主題樂園的代表,在全國遍地開花,也頗有人氣,只是缺乏IP和核心競爭力,終究沒有像迪士尼或者環球影城這樣一舉手、一投足都能攪動風雲的“巨星”。
回顧這些年以來本土樂園的發展,以華僑城和華強方特為代表,不同的轉身帶著國內的主題樂園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它們之間彼此試探、較勁,然而並未正面競爭;在國外主題樂園的進攻下反擊、潰敗,也依然頑強生長。
而一切風雲起伏背後,最初源於深圳灣畔的一片灘塗。
01“造星”的華僑城
沙河,是個不太正式的名字。
它夾在深圳兩條“沙河”之間,東邊是小沙河,西邊是大沙河,北邊是丘陵,南邊是海灘,背山面海一共12平方公里土地。廣東省和中央僑務系統在這裡劃了一片地,建了光明華僑農場沙河分廠。
之後幾年間,這裡陸續引進了好幾家企業,有全國第一家電子企業“康佳”的前身——光明華僑電子廠;還有當時幾經波折引進的光明奶牛場。
1985年後,國務院提出在沙河劃出480萬平方米的土地建設一個外向型的開發區——深圳特區華僑城。而就在同一年,同時擔任香港中旅集團、華僑城集團總經理的馬志民前往荷蘭參觀了按照與實物1:25比例縮放的“馬都拉丹小人國”。
“把中國的歷史文化、山川、工藝、民族特色組成微縮景觀。”馬志民參觀有感,並提出在華僑城開發的基礎上,建設“錦繡中華”樂園,給國外遊客一個瞭解中國文化的視窗。
由於馬志民的任職經歷,這一時期華僑城的主題公園建設得以匯聚香港中旅和華僑城兩方的力量。在馬志民的支援下,全國上百名專家和2000多名工程人員千里迢迢、專門趕赴現場參與工作。1989年,我國第一座主題公園“錦繡中華”建成開園。
佔地30萬平方米的錦繡中華,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錦繡山河,按照1:15的比例薈萃與縮小成82個景點,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實景微縮景區,接待了國內外多位政要。
錦繡中華開業當年即回收全部投資,從1990到1993年4個完整財政年度的營收達到3.93億,在當年堪稱神話。甚至國際編號3088的小行星,都被命名為“錦繡中華星”。
一炮打響的華僑城集團再接再厲,相繼在1991年開張了中國民俗文化村,1994年又開闢了深圳世界之窗,二者成績不俗,皆存續至今。
不久,馬志民退休,任克雷接任華僑城集團的職務,併兼任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新官上任”的任克雷對華僑城110多家下屬企業進行摸底後,用3年時間大刀闊斧地實行“關停並轉”,將集團業務的重心確立為旅遊、地產與電子科技,並在1999年提出了“旅遊+地產”的華僑城模式,即透過低價獲得周邊土地後,利用旅遊資源改善環境,提升地價,為地產專案盈利。
當時測算,大中型主題公園對周邊商業和消費的拉動作用極強。遊客在主題公園的每1元消費,可以帶動當地產生6元GDP,並拉動所在城市的商業餐飲、酒店度假、旅遊產品、交通配套、金融服務等產業發展。
一些伏筆埋下,“主題樂園+房地產”之後像野火一般蔓延開來,成為房地產商們的主要操作。
而華僑城系列主題公園的成功也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建造主題公園的熱潮。1993年到1996年間,本土主題公園數目由600多個直線上升到1730多個。如上海環球樂園、蘇州樂園、北京世界公園、杭州未來世界、常州中華恐龍園等中大型主題樂園紛紛建成營業。
另一邊,以影視文化為主題的樂園也蓬勃湧現,成為國內“公園+文化”這一模式的雛形。類似三國城、水滸城、大觀園、西遊記宮,太湖影視城群體等傳統影視主題公園爆發式增長。
最盛時,類似人造景觀多達729處,不過其中有大量主題重複,例如僅“西遊宮”、“大觀園”就有幾十個。但這一階段的主題公園大多是微縮景觀或影視拍攝基地,停留於“靜態”的初級階段,遊客只能參觀遊覽。
熱潮之下,作為本土鼻祖的華僑城也並未停留在原地。經過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後,華僑城做了一個決定:要在深圳做一個歡樂谷。
任克雷曾在採訪中提到,公司針對迪士尼和環球影城等全球知名主題樂園做過問卷調查,得知遊客最喜歡的是那些大型遊樂裝置,“這就告訴我們,華僑城在遊樂裝置方面,特別是大型刺激的遊樂裝置要超過迪斯尼。”
於是1998年,主打刺激性大型遊樂裝置的“歡樂谷”首次落地深圳。
與“錦繡中華”、“世界之窗”等以靜態觀賞為主的主題樂園不同的是,歡樂谷更注重遊客的參與體驗感,透過大量機械設施以及刺激專案提升參與度,邁出了由靜到動的關鍵一步。
但投資規模龐大的歡樂谷第一期,效果並未達預期。不僅沒有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深圳世界之窗那樣的轟動效應,連普通公園的首期效應都難以比肩。
要不要繼續加大建設投入?華僑城集團高層面臨重大抉擇,爭議不斷。
華僑城下定決心的動力之一,是來自香港迪士尼的興建。面臨全球化競爭壓力的華僑城在2000年聘請了諮詢公司科爾尼製作發展戰略:
一、整合主題公園上下游產業鏈條,最終包含所有與旅遊相關的業務;
二、採取積極的擴張策略,一方面在國內主要城市擴張主題公園業務,另一方面增加與旅遊、尤其是主題公園相關業務。
第一條戰略類似的典型代表是迪士尼,而第二條戰略卻肖似美國六旗集團的發展策略:在差異化市場上尋求快速增長,迅速做大做強,培育核心競爭力。而這點正與華僑城在中國市場上的影響力、以及其可複製的“主題公園+房地產”模式相呼應,於是地產擴張的競賽繼續進行。
華僑城帶動著國內公園或樂園的火熱,也催化了國外主題樂園進入到中國市場。美國著名的夢幻樂園娛樂集團入華,並在1996年投資建設了第一座具有較高水準的主題樂園——上海夢幻樂園,但該樂園開業第二年後便入不敷出,5年後在新世紀之初宣佈倒閉,荒廢的巨大園區成為當地人的探險地。
準備跨入新世紀的中國,到處隱藏著商機,但裹挾著機遇的現實,複雜難辨。
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主題樂園,都在尋求一條適合中國的主題公園發展道路。
02華強方特橫空出世
“一年興、兩年旺、三年平、四年下、五年關”,這句話被認為是我國主題公園走不出的魔咒。
千禧年初,我國主題公園數量已達到2500多個,是美國近60年開發數量的70多倍,投資將近1500億。但其中70%處於虧損狀態,20%持平,僅有10%左右盈利,約有三分之二的企業難以收回投資。
著名的主題公園倒閉事件包括上海的環球樂園、美國夢幻樂園、廣州東方遊樂園、飛龍世界遊樂城和杭州未來城等,臺灣商人劉京華在江蘇崑山建設的中國第一個大型科幻主題公園——福祿貝爾科幻樂園,也由“先驅”變為了“先烈”,樂園倒閉,裝置遭到哄搶。
行業的不景氣讓不少商戶紛紛逃離,大量突然冒出來的恐龍園、民俗村淪為空城。
時人進行了反思,認為選址不當是主要原因。
彼時國內主題公園普遍照搬英美建設經驗,尤其在選址方面。按照美國華盛頓土地研究所研究,一個大型主題公園一級客源市場至少需要有200萬人口(1h車程內),二級客源市場也要有200萬以上(3h車程內)。
照這樣看,中國不少城市都能符合這一選址標準。
但英美的經驗和規律建立在美國龐大、成熟的合租自駕車旅遊群體和高速交通基礎上,將外來經驗生硬地套在中國這片市場上,失敗也就不足為怪。
於是,選址不當、主題雷同、建設宗旨不明,讓本土主題公園們敗多勝少,不少國外入華的大型主題樂園也紛紛折戟。
從“開園潮”迅速陷入關門風波,國內主題樂園的潰敗,讓國人質疑聲漸起,乃至反思本土主題公園的存在意義。人們一再發出疑問:中國這一階段,真的需要主題樂園嗎?
視線轉向華僑城,在全國主題公園行業蕭條的2002年,華僑城此前頂住巨大壓力拍板繼續投入建設的歡樂谷第二期,於5月1日正式開業迎客。
月底,這裡舉辦了一個國內主題公園反思的標誌性會議——“二十一世紀中國主題公園發展論壇”,探討未來主題公園走向何方。
與行業一片叫衰的聲音相反,會專家整體呈現出一種謹慎的樂觀態度,認為並且建設主題公園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建設、運營主題公園需要更新觀念,科學策劃,不斷創新,打造品牌,邁向成熟。
士氣被鼓舞,華僑城同年首次走出深圳大本營,準備進京趕考。不過在決定向全國進軍時,華僑城拒絕了一家遊樂裝置公司深圳遠望城的併購要求,在當時看來,這不過是件無關痛癢的小事,卻埋下了宿敵的命運伏筆。
2006年,華僑城耗時四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二個歡樂谷。
幾乎同時,離北京千里之外的重慶,“華強智慧”橫空出世,打造了重慶第一家科幻主題的公園——重慶金源方特科幻公園,市場效果出奇良好。
而華強智慧的前身,正是此前併購遭拒的深圳遠望城。
在90年代的深圳,遠望城是小有名氣的遊樂裝置製造商,不少主題公園、甚至華僑城旗下的深圳世界之窗、歡樂谷都曾從遠望城購買裝置。
不過遠望城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一批理工科技人才,其中包括日後華強方特的兩位董事長:戎志剛和劉道強。
當年華僑城計劃走向全國時,遠望城試圖讓“老主顧”收購,以搭上華僑城擴張的便車,但當時的華僑城並不看好深圳遠望城。之後遠望城被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收購,華強集團對遠望城旗下專門生產智慧遊戲和遊樂裝置的公司增加投資1300萬,這就成了華強智慧。
這一投資也使戎志剛、劉道強從八卦嶺搬到了華強北商業區,讓日後中國的主題樂園格局大變。
在其他主題公園掙扎、坍塌的至暗時刻,華強智慧具有自主知識版權的多種特種電影系統已出口到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其自主研發的環幕立體電影技術在國際獲得好評。
然而,“參展再多,訂單再多,一年能賣出十幾套系統裝置就不錯了……挖掘國內市場,形成自己的壁壘才是長遠之計。”方特歡樂世界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啟程曾公開談起華強轉型之路。
華強文化決定轉型。當時不少房地產專案依靠主題公園賺得盆滿缽滿,熱潮之下,華強智慧也開始謀劃自己的主題公園。
2006年重慶“探路”成功後,華強方特與蕪湖市政府合作,立馬於次年建設了首家主題樂園“蕪湖方特歡樂世界”。依賴於華強方特的強大技術基因,蕪湖方特歡樂世界算得上中國第一個完全擁有自主版權的主題公園。
曾有業內人士透露,華強方特產品的整體技術實力離國際一流水平僅差距5年左右。
憑藉較為先進的技術,蕪湖方特歡樂世界一炮而紅。而華強方特也從與政府的合作中嚐到了甜頭,將蕪湖方特歡樂世界作為其主題公園樣本,堅定選擇了直接與政府合作的模式。
有了方特世界的華強方特,好比有了歡樂谷的華僑城,按下了在二三線城市飛速擴張的按鈕。光是在安徽蕪湖這一個地級市,華強方特就連續投資開發了方特夢幻王國、方特水上樂園和方特東方神畫三個主題樂園。
之後,華強方特以每年2~3個樂園開業的速度席捲全國,僅在十年間便開出24家主題樂園。激進的打法與穩紮穩打的華僑城截然不同,在方特公園遍地開花的時候,歡樂谷的第八站剛落定南京。
不過,與開了倍速的華強方特對比,終究是家底深厚的華僑城奪得了先天之利,在上海完成了其“東西南北中”的戰略佈局,並率先解鎖“中國首個主題公園連鎖品牌”的成就。
作為風頭最強勁的兩家本土主題公園開發商,華僑城與華強方特似乎是宿命中的勁敵。但讓人意外的是,二者始終未正面交鋒。
由於建設主題樂園換取大量廉價住宅建設用地才是華僑城核心盈利模式,且打算走可批次生產的“美國六旗模式”,華僑城始終堅持佈局一線及頭部二線城市。
而華強方特則避其鋒芒,繞道二三線城市。一是相對歡樂谷,華強方特在地方政府有價格優勢;二是避免與華僑城、迪士尼等國內外強勢品牌直接競爭。
雖沒有正面競爭,但版圖分散在華北、華中、長三角等區域內二三線城市的華強方特,已經逐漸對一二線城市形成了包圍之勢。
只是直面衝突未起,二家企業走的路卻早已不同。
此前同大多數企業一樣,華強方特也企圖複製華僑城的“主題公園+房地產”模式。然而在包括萬達、融創等房地產企業複製這一模式,大量取地之後,為抑制過熱的房地產開發,2011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下發了《關於暫停新開工建設主題公園專案的通知》,控制部分企業以旅遊開發的名義開發房地產。
隨著“主題公園+房地產”這一配方的失靈,華僑城之後提出了“文化+旅遊+城鎮化”和“旅遊+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
而競品華強方特,不僅擁有一套完整的騎乘裝置研發和生產鏈,還有文化創意的主題線。所以早就瞄準“IP”這一核心,提出要走“文化+科技”的路線。
“這個行當註定了,做主題公園必須進入內容行業。”蕪湖方特歡樂世界內容策劃及總導演丁亮持有先見。
豐富的電影特效製作經驗,讓華僑城和華強方特的優勢地位開始互換。
華強方特開始進攻動畫產業,在推出《小雞不好惹》《生肖傳奇之十二生肖總動員》後,丁亮團隊一舉打造出了爆款——《熊出沒》。
《熊出沒》系列動畫的人氣顯而易見,自2012年播出以來,屢登電視銷售冠軍,其電影票房均超5億,其中《熊出沒·原始時代》的票房達到了7.18億。
成功的影視作品為華強方特培育了“熊大熊二”等熱門IP,並運用在了主題公園上。“熊出沒山谷”相關專案已經多個樂園內佈局,憨態可掬的幾十只熊隨著燈光而搖擺,是華強方特系列主題公園中最受歡迎的專案之一。
但真正玩IP的高手迪士尼,自早年間入駐香港後,在2016年也已經準備就緒,上海迪士尼即將開園。
危機正式開始了。
03迪士尼來的那一年
迪士尼的來臨,不僅帶來了IP富礦型主題公園的高階玩法,其強大的“迪士尼效應”,也讓本土樂園“主題公園+房地產”的模式黯然失色。被對比,但也被激勵。
作為一個著名的爛梗,大多中國企業有一個“東方迪士尼夢”。這個夢想被大肆宣揚,或見諸報端,或記載在集團首頁。
尷尬的是,正版來了。
2016年6月16日早上10時30分,上海下起了淅瀝小雨,而籌備了5年的迪士尼樂園正在舉行開幕典禮。部分受邀嘉賓沒帶雨傘,只能站在雨中觀看,還有不少遊客冒雨排成長隊。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汪洋致詞時開玩笑說:“華特迪士尼總裁艾格先生與上帝關係不錯,開園時下雨。在中國文化裡水為財,這下的不是雨,下的是美元和人民幣,有大喜臨門之意。”引來迪士尼員工和嘉賓的笑聲和掌聲。
面對上海迪士尼的開業,國內主題公園對此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或草木皆兵,積極唱衰;或躊躇滿志,點兵備馬。
有人視上海迪士尼如洪水猛獸,避之不及。認為迪士尼的進入,意味著文化的入侵,同時必將威脅本土主題樂園的生存,畢竟當初僅是確認專案訊息,就帶飛了川沙一片的房價。
同處上海的歡樂谷,就曾不斷被外界操心生存問題。
但彼時任克雷的回覆是:“迪士尼的進入將有助於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而華僑城將建立起覆蓋全國市場的旅遊產品體系,這是迪士尼無法比擬的優勢,中國的旅遊企業沒有理由懼怕迪士尼的到來。”
而“東方迪士尼”遇上原版迪士尼時,華強方特也因一個“無心之失”一炮走紅。在“六一”兒童節當天,北京金融街擺出的“熊出沒”塑像因為面向證監會,被認為是寓意“熊市”而引發鄰居證監會不滿,一天兩度移位,成為股市笑談。
手握“熊出沒”IP和20多個主題遊樂園的華強方特同樣底氣十足。華強方特總裁劉道強直言迪士尼不可怕,“肯德基、麥當勞來了,中國的湘菜館、川菜館反而越來越多。”
在所有將迪士尼視為對手的企業中,萬達無疑是最高調的一個。
上海迪士尼開園的前半個月,萬達旗下第二個“萬達城”便已落地南昌。南昌萬達城與上海迪士尼面積相當,建造和管理成本僅是對方九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遊樂裝置是對方的一倍,刺激性更強,主打有“最高軌道達77米的雲霄飛車,總長1558米的全木質結構過山車”。
王健林對這個“國產遊樂王國”信心滿滿,曾放下豪言:“迪士尼不該來中國,要讓迪士尼20年內無法盈利。”
他計劃萬達城未來要在旅遊人次、收入兩項核心指標上要超過上海迪士尼,到2020年開發建設15個主題公園,並走向全世界。
大戰之下,以上海迪士尼的開園作為行業發展的分水嶺,這一時期的中國本土主題公園開始顯現較強的競爭力和爆發力,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全球旅遊業權威機構“主題娛樂協會”(TEA)釋出的報告顯示,亞洲遊客量排名前20的主題公園中有13個來自中國。在當年中國主題公園接待量約二億人次左右,位居全球第二。
華強方特、華僑城、長隆等中國主題樂園,仍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其中,華強方特遊客接待量反而比上一年增長37%,遊客接待總量躍居全球第五名。
本土樂園快速成長,不過,萬達城的期望落空了。結合了本土風味的上海迪士尼開業僅1年就實現盈利,年底入園人數便突破560萬,是過去30年其他迪士尼們度假區無一能取得的亮眼成績。
而試圖讓“迪士尼20年無法盈利”的萬達南昌主題樂園反而開園不久就被迪士尼指責抄襲,稱其園區內出現了疑似粗製濫造的白雪公主和美國隊長形象。
隨著迪士尼的成功,其營收模式也再度引發了大量討論。
國際主題公園研究公認的觀點是:成功的主題公園第一層收入來自主題公園門票收入;第二層來自周邊商業餐飲服務等收入;第三層來自房地產投資收益,對於一些規模較大的運營商而言,更有來自影視、動漫、零售、會展、服裝和廣告等多方面的收益。
據迪士尼的營收報告,其門票收入僅佔“公園、體驗和產品”業務的不足三成,其餘都是二次消費。但國內主題公園的門票收入往往佔70%左右,二次消費佔30%或更低。
儘管華僑城和華強方特,一個將樂園與房地產繫結,賺取房地產投資的收益;一個極力模仿迪士尼,影視、樂園兩開花。但在成熟的國際樂園面前,本土樂園相形見絀。
如何追求剩下的七成“二次消費”,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IP。
但國內企業缺乏的正是講故事的能力。尤其是華僑城、萬達、恆大、融創中國、觀瀾湖等房地產公司,擁有強大的資金鍊,卻沒有內容上游產業,而影視公司也難以沉下心來講好一個故事。
打造不出好的IP,缺乏主題性和故事性,考驗著本土主題公園的生存,也讓他們的形象顯得異常單薄。
04本土無“頂流”
以華僑城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的應對措施是,購入IP。
當年科爾尼製作的兩條戰略中,華僑城一直謹遵第二條,積極擴張。而第一條整合主題公園上下游產業鏈條中,“故事線”這一環卻始終缺失。沒有自主版權的形象和故事,只能購買現成的。
但尷尬的現實是,在國內內容行業普遍缺乏有影響力的大IP環境之下,即使購買,能選擇的也只有低幼、不成熟的,或者並非家喻戶曉的IP。
迪士尼開園當年的2016年,歡樂谷斥資3000萬從江通傳媒購買了國產原創動漫IP《餅乾警長》,並建設以“餅乾警長”形象為核心的甜品王國園區,之後又瘋狂引進“獅王阿醒”“吾皇萬睡”等IP。今年以來,又與快看漫畫合作,將《我男票是錦衣衛》《貧窮父女》等作品中的角色引入園區。
但國產IP的落地效果並不如人意。《餅乾警長》《獅王阿醒》等缺乏國民知名度,受眾基本都是小孩,只能作為親子游玩的簡單拍照打卡地。
不過歡樂谷已屬於本土樂園中混得不錯的明星選手,後來紛紛入場卻缺乏運營主題公園經驗的跨界企業們,處境更為艱難。
據新華網報道,今年4月,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顯示,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於爛尾、倒閉狀態。這其中,不少都是巨頭房企或者影視公司試圖以IP為核心的主題公園試水或者實景文旅專案。
當時,萬達的文旅專案已被孫宏斌接棒。曾經坐落在武昌核心地段金光閃閃萬達電影主題樂園,如今被藍色圍欄圍起來進行升級改造,門前空無一人。
此外,恆大深陷危機,風雨飄搖。而蘇州陽澄湖邊華誼兄弟的電影世界門庭冷落,儘管園區有《非誠勿擾》《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以及《太極》等電影佈景。但主題公園早已過了停留在參觀瀏覽的階段,缺乏IP沉浸感和歸屬感的樂園,風格陳舊,浮於表面,連遊客式打卡拍照都找不到傳送的意義。
回望本土樂園的IP型選手華強方特,儘管多年來一直不斷推出相關內容作品,幾乎做到了一年一部大電影,但華強方特始終沒有再打造出如《熊出沒》一般的現象級IP。近年來依靠爆款“熊出沒”單一IP吃盡紅利後,如何擺脫“單腳走路”成為其迫在眉睫的問題。
但“主題公園+房地產”也好、“文化+科技”也罷,對國內的主題公園而言,IP匱乏,創新缺失,特色難顯,摸索一條自主化的道路仍然漫長而遙遠。而照搬國際經驗顯然已經行不通,即便那些國際樂園仍在入鄉隨俗,尋求突破。
例如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環球影城在園區的經營管理、設施佈置上便融入了不少中國的本土特色,一直在與時俱進與改變創新。曾有報道稱,迪士尼總裁兼CEO羅伯特·艾格不僅喜歡把“上海迪士尼是中國的迪士尼”掛在嘴邊,還專門為上海迪士尼樂園打造了一條標語:“原汁原味迪士尼,別具一格中國風。”
學習的壓力也好,模仿的榜樣也罷。另一個更為急迫的現實是,還有更多的國外主題公園蓄勢待發。國際巨頭樂高、派拉蒙、夢工廠等也在排隊進入中國市場,深圳樂高主題公園最快在2024年便將開園。
但這場曠日持久的本土公園保衛戰,還遠未落下帷幕,畢竟本土作戰,倖存者與引領者還並未認輸。
在環球影城開業的中秋假期,北京歡樂谷假期第三天的遊客接待量比2019年增長了80%,營業收入增長了260%,打破了往年單日最高記錄。
類似北京歡樂谷之類的本土主題公園仍有很大的客群和流量,不該被完全忽略,但卻始終徘徊在二線,難成“頂流”;其賺錢能力也不可小覷,但在影響力上卻幾乎淪為迪士尼與環球影城的背景板與氣氛烘托組。我們不知道,又一次來勢洶洶的環球影城,能否如先前的上海迪士尼一般,以外在壓力的方式促進本土公園的又一輪發展,和脫胎換骨的成長,希望如此。
但五年過去,絕大多數的本土主題公園,殺手鐧仍然只是一項項極限的騎乘器械。
成也過山車,敗也過山車。
北京環球影城中最火爆的遊樂專案,本質上其實也是騎乘專案,例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的“禁忌之旅”、“鷹馬飛行”。不同的是,這些4D有軌列車的瀏覽專案中,“騎乘”本身的刺激性只能居於次位,更重要的是沉浸式的體驗感。伴隨著每一次擺動、旋轉、俯衝,《哈利·波特》電影中的經典場景一一出現,霍格沃茨真實可觸,虛構角色近在咫尺,讓人有置身魔法世界馳騁冒險之感,回味無窮。
北京歡樂谷最受歡迎的無疑也是騎乘類遊樂專案,其過山車數量甚至在亞洲主題樂園中都高居榜首。飛行式過山車、雙塔太空梭、跳樓機……造價千萬乃至過億。一輛落差巨大的雲霄過山車呼嘯而過,遊客們的心跳頻率加快至幾乎靜止,在劃破長空的驚聲尖叫中,刺激與快樂達到臨界值。
但列車軌道反反覆覆,終有盡頭。純粹的心驚肉跳過後,有多少樂園之“樂”留到明日,恐怕難再咀嚼。
參考資料:
1.《主題公園發展——中國案例》保繼剛 梁增賢,科學出版社
2.《建立華僑城的故事》王謙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手術師”任克雷,經濟觀察報
4. 試論我國的主題公園,樓嘉軍
5.“視窗之城”——深圳華僑城的歷史文化回溯(1980S——2000S),陳姣蘭
6.打造本土IP,能成為“歡樂谷們”的競爭籌碼麼?Evelyn杜
7.北京環球影城火爆,主題樂園卻正在經歷殘酷洗牌,財經天下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