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至7日,國慶假期,我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減少1.5%,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暴發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同比減少4.7%,恢復至疫情暴發前同期的59.9%。圖為國慶假期最後一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前的遊客群。
中新社發 郭海鵬攝
作為2021年最後一個旅遊高峰期,“十一”黃金週交出的成績單可謂“冰火兩重天”。
“火”的一面,個別景區、目的地依舊“風景獨好”,上演“人從眾”戲碼。例如:河南鄭州銀基國際旅遊度假區遊人如織;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約13萬人見證了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時刻;凌晨,等著攀上山東泰山看日出的隊伍仍舊排到了半山腰;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瑤山遺址公園等景區紛紛釋出停售門票、限流公告……
“冰”的一面,經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十一”黃金週期間,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同比減少1.5%,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同比減少4.7%,恢復至疫情暴發前同期的59.9%。
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旅遊業整體發展態勢正逐步恢復提升中,但今年“十一”黃金週客流量、旅遊收入的同比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這意味著今年的黃金週並不是十足“黃金”。
現象與資料緣何不成正比?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還未徹底回暖的旅遊業是否又要陷入新的冰點?
火熱現象 爆冷資料
為何出現“冰火兩重天”
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報復性反彈”“強勁復甦”“補償式出遊”“資料飄紅”等關鍵詞見諸報端。作為2021年最後一個旅遊高峰期,這7天承載了無數旅遊人對市場復甦的迫切期望和美好暢想。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微博發文稱:“旅遊真正的恢復,根本是世界範圍內疫情的抑制”。只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得以抑制,跨境遊以及國內跨省遊或中遠端旅遊才會真正地恢復,回到類同疫情暴發前人們自由出遊出行的基本面。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也發文坦陳了對今年“十一”黃金週的看法,認為“從實際出發,總體而言,並不理想”。他表示,“十一”黃金週是全國旅遊業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行業都抱以厚望;同時,疫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旅遊方式。“常態化,常態化,常態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必再幻想報復性消費、反彈式發展,這些幻想還是用傳統模式對應,似乎疫情結束,一切已正常。”魏小安寫道。
同程旅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受區域性疫情影響,本地遊、短途遊為今年國慶假期主要出遊方式。資料顯示,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周邊遊訂單同比2020年增長56%。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十一”黃金週旅遊業火熱現象與爆冷資料的出現都在情理之中。“一些省區市反覆出現疫情,導致多地加強了對市民出行管理的力度,如倡導國慶假期非必要不離開當地等。因此,周邊遊、本地遊的比例要比往年高出不少。”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距離出遊也讓消費者在旅遊花費上難以達到往年水平。
同時,多地連續降雨也大大消減了消費者國慶假期出遊的興致。甘肅、陝西、山西等省區市出現了持續強降雨天氣,許多景區不得不臨時閉門謝客,這也為其國慶假期的正常營收蒙上了一層陰影。
行業進入“冬天”
需積極應對走出低谷
今年的“十一”黃金週讓不少昔日明星目的地也“冷”了下來。
無論是地處大西北的甘肅省還是地處大西南的西藏自治區、雲南省、貴州省,抑或是長三角地區的黃山風景區、烏鎮旅遊區,今年國慶黃金週中長途遊恢復情況均不理想。甘肅張掖七彩丹霞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3.31萬人次,較2020年同期的21.14萬人下降37%;西藏旅遊旗下大多數景區同比2020年均有所下降;而烏鎮旅遊比起疫情暴發前的高峰,尚未恢復至五成;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釋出訊息稱,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國慶期間該省一日遊遊客佔遊客總量的比重高達87%;黃山風景區日接待人數不及3萬,遠低於黃山5萬人次的最大承載量……此外,大資料顯示,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區城市客源均不足4%。
因此,未來旅遊行業發展趨勢成為業界近來探討的熱門話題。
陳向宏在其個人微博還說道:“假期過後,依然要進入煎熬的冬天。盲目粉飾和缺乏理性的陶醉,只會侵蝕業內人士應對旅遊業低谷的信心和耐心。”
從其字裡行間所透露出的意思不難發現,陳向宏認為旅遊業、旅遊企業的“冬天”還沒過去,從業人員需要理性地採取相應措施來應對這個煎熬的過程,從而走過低谷。
對於陳向宏的預判,吳麗雲表示認同。她說:“現階段,不定時散點式暴發的疫情讓不少地方的出行管控更加嚴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消費者長距離出遊的可能性;再加上國慶節過後,天氣逐漸轉涼,除了少數以冰雪旅遊著稱的目的地外,大部分旅遊目的地基本迎來淡季。因此,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無論是旅遊目的地還是旅遊企業,都得在這個‘冬天’去好好‘熬一熬’。”
提升品質 改善模式
啟用行業發展動能
今年“十一”黃金週我國旅遊人次和收入的雙重下滑,也讓部分從業者不得不從所謂的“補償式出遊、報復性反彈”的美夢中清醒過來,認真思考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國旅遊業格局的真正走向以及消費者究竟需要怎樣的旅遊產品?
魏小安對今年國慶黃金週的分析中,提到疫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旅遊方式。城市休閒、鄉村度假、短途流動、追求新奇成為旅遊市場的主流,也有可能成為長期現象,從而形成規律。他認為,不能以少數地區旅遊業的興旺火爆來以偏概全,市場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企業有生有死也是正常的。現在真正需要研究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和旅遊格局大變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形成新的思路和對應措施。“大眾化旅遊首先強調規模,所以也只能在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提升品質。”在魏小安看來,大眾旅遊的品質化提升是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都追求高階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按照市場需要,形成高階、中端和大眾化的產品體系,由高階拉動中低端,用新產品帶動老產品。
實際上,儘管從省級資料來看,消費者本身的消費熱情並不高,但諸如開元森泊等度假產品,以及環球影城、迪士尼、長隆等主題樂園和海南免稅的表現都極為亮眼,相關資料顯示,其收入甚至反超2019年。這意味著人們在滿足基礎功能需求後,高階文化體驗類消費需求日趨增多,但與之相對應的高品質主題體驗產品卻很少。
因此,吳麗雲認為:“一方面,產品供給端仍需不斷升級,在休閒度假遊逐漸成為主流的當下,像高階的、有品質的民宿產品還是極受市場歡迎的;另一方面,在出境遊暫不開放的情況下,旅行社和旅遊企業可以深耕本地遊、周邊遊,透過新的路線組合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來進一步開拓市場,如春秋旅遊的微游上海產品等。”
記者: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