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文化和自然瑰寶。遺產管理是推動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世紀古城最大限度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國家公園迴歸以生態為核心的保護理念;港口老城注重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的平衡……如何實現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多國都在進行探索和嘗試,以推動可持續發展。
尊重歷史是古城保護基本理念
沿著狹窄陡峭的盤旋樓梯拾階而上,走過366個臺階,到達83米高的布魯日鐘樓觀景臺。放眼望去,鱗次櫛比的古老建築各具風采,縱橫交錯的運河穿城而過,歷經滄桑的風車隨風轉動……被譽為“中世紀遺珠”的比利時歷史文化名城布魯日(見圖,影像中國),彷彿一座露天曆史博物館在眼前鋪展開來。
布魯日位於比利時西北部,臨近北海,12至15世紀是歐洲著名的港口城市。布魯日貝居安女修道院、布魯日鐘樓、布魯日歷史中心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布魯日市政府於1971年成立了由4名文物保護專家組成的“歷史古蹟和城鎮更新部”。這是比利時第一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團隊。如今,該部門升級為“遺產保護與管理部”,專家團隊成員增至15人,負責評估歷史文化遺產,制定保護與管理方案,統籌協調各部門落實。
布魯日老城區每年吸引三四百萬遊客,城市商業化並沒有破壞古城風貌。“歷史的真實性是我們保護古蹟和遺產的基本理念。”布魯日遺產保護與管理部文物保護專家萊伊·英格麗德告訴本報記者,布魯日仍然保留著中世紀的街道格局,彼時作為商業運輸通道的運河網路儲存至今,幾百年前的城市輪廓依然清晰可見。英格麗德說,布魯日的絕大部分歷史文化遺產都保持“原地不動”,儘量延續其原本的城市功能,修復時基於原始材料和施工技術,做到“修舊如舊”。比如,在修復布魯日老市政廳外牆時,修復團隊使用了與16世紀建造時相同的顏料。這一修繕工程獲得比利時佛蘭德文物保護大獎。
布魯日總人口近12萬,其中約2.5萬人居住在古老的市中心。即使在旅遊淡季,老城也極富生活氣息。漫步其中,購物長廊等新建建築並不顯突兀,而是與周邊老建築融為一體。據介紹,老城區新建築的設計、高度和材料等必須與環境和諧統一,這是布魯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又一重要理念。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古老民居由專門文物保護機構出資購買,修繕後再出售給居民,使之免於毀壞並得到再利用,也讓老城保留人居活力。
生態是國家公園最核心價值
白天自駕車輛在峽谷、瀑布、間歇泉等地質奇觀中穿行,傍晚可觀賞野牛、野鹿、狼群等野生動物,夜晚還可在指定宿營地露營……來到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遊客往往少則待上兩三天,多則十天半個月。“黃石兼具自然美景和地質奇觀,還能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這樣的旅遊體驗獨一無二。”一位遊客說。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位於懷俄明、蒙大拿、愛達荷三州交界處,因其迷人的自然風景和奇特的地質景觀受到遊客喜愛。1978年,黃石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美國最著名的國家公園之一,黃石國家公園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然而,作為世界遺產,公園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黃石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共事務官員摩根·沃辛告訴記者,上個世紀,採礦、伐木、民宅建築和新的居民聚集點持續侵犯野生動物棲息地,被非法引入湖泊的鮭魚威脅到黃石原有的生態系統,旅遊業快速發展也對野生動物保護造成了消極影響。1995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黃石國家公園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從此,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始正視生態保護問題。”沃辛介紹,1996年,聯邦政府收購計劃採礦的私人土地,美國跨部門建立起野牛管理計劃,公園更換燃料儲存系統,使其不再汙染當地水源……在一系列努力下,2003年,黃石國家公園從《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上被有條件除名。
“這次波折讓公園管理方深刻認識到,黃石國家公園最核心的價值是生態,保護生態和追求經濟效益是統一的。”沃辛說,目前,公園依舊面臨景點交通擁堵和動植物棲息地破壞等問題,管理方正採取針對性措施。比如,在旺季和熱門景點試行遊客預約制度,逐步推出景區公共交通服務、試運營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等,管理方還與新能源企業合作,在公園內建設太陽能發電專案和電動汽車充電站。“我們正與其他聯邦機構合作,研究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對公園內脆弱植被和野生動物的影響,希望保護好這片溫帶生態系統。”
老城更新與保護並行不悖
作為葡萄酒之都,法國波爾多享譽世界。這裡也是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城。莊重典雅的波爾多大劇院、氣勢恢弘的證券交易所廣場、夢幻般的水鏡廣場……18世紀初期以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為這座城市留下眾多極具歷史和美學價值的建築。
加龍河流經波爾多,形成一段港灣,彎曲如同新月,波爾多也被稱為“月亮港”。左岸老城區及右岸沿河地帶是波爾多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最為集中的區域。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波爾多—月亮港”的名義將波爾多老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面對城市的現代化發展需求,波爾多采取措施,在保護古城面貌的同時,讓歷史和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
在證券交易所廣場一側,波爾多世界遺產展示中心用詳盡的圖文和影片向人們展示著城市的變遷。波爾多市政府文化事務組成員洛爾·瓦萊特向記者介紹,波爾多老城保護和改造首先要依據國家層面的法律和政策,如《歷史古蹟法》《馬爾羅法》等,儘可能維持原有建築群及主要空間結構,嚴格控制新建建築的數量和外觀等。另一方面,要讓老城更加宜居宜業。上世紀70年代,波爾多市開始舊城保護和升級,其中一項重要的工程是,將不再適用現代船隻的波爾多老港遷至下游,沿岸改為步行道和腳踏車道,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1990年,波爾多市著手對老城民居進行摸底。時任市長雅克·沙邦—戴爾馬挨家挨戶同市民交流,詢問對房屋改造的意見和建議。2003年,針對居民樓外牆、屋頂、門窗等住房改造工程啟動,每位居民都成為這一過程的參與者。瓦萊特說:“我們的目標是保護老城整體性,同時也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便利和舒適性。這是一個包容開放、多方參與的過程,需要社群居民都參與到城市保護和更新中來。”
在瓦萊特看來,波爾多透過“更新舊城”實現了城市的“新陳代謝”,對老城的保護則提升了城市現代化和文化優勢。她說:“我們努力保護的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正成為波爾多最寶貴的財富,是這個城市的魅力所在。”
(本報布魯塞爾、華盛頓、波爾多、北京10月17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