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常住人口的數量決定了該城市經濟、產業以及相關政策的發展、部署和實施,這一點從近年來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放寬落戶門檻,各大省會城市放開落戶條件、加大人才落戶補貼,全國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中均能得以應證。
而在城市常住人口之中,城市城區人口的數量更是關聯著城市基礎建設的發展,兩者已形成共生共長的發展趨勢。
例如:2018年發改委為了防止各城市地方債不斷高企,提高了城市申報修建軌道交通的准入門檻,新的申報條件要求地區GDP完成300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00億元以及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城區人口的重要性在於,即便部分城市經濟發展迅速、財政收入達標,但城區人口不足依然無法獲批建設地鐵專案。
進入2021年政策繼續加碼,9月,住建部發布《關於加強超高層建築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而城區人口不足300萬的城市嚴格限制的標準為150米,不得新建的標準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城區人口已成為我國各大城市城建配套發展中促進與約束的一道分界線!
根據我國2014年釋出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將我國城市城區人口規模劃分為:超大城市(城區人口1000萬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萬)、大城市(100-500萬)、中等城市(50-100萬)和小城市(20-50萬)幾個等級。
根據以上城區人口劃分,再結合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對於城建配套設施申報的衡量標準可以看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發展中不會受到太多約束(部分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大城市也不受),但區別於特大城市的發展情況,我國的超大城市中近年來隨著常住人口增長到一定量級,紛紛爆發出城區人口膨脹、交通出行擁擠、房價高企、城市配套趕不上人口增長等大城市病,基於此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超大城市近年來一邊嚴控外來人口落戶,另一邊則不斷疏導部分產業和城市職能部門外遷。
在這樣的“一縮一放”差異化人口政策影響之下,近年來我國部分特大城市成為了過去十年常住人口增量的排頭兵,同時在大學生畢業就業傾向方面,部分特大城市因為有著相較超大城市更能承受的房價以及不斷提升的就業工資從而成為了大學生和高階人才就業和落戶的首選。
那麼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有哪些城市晉級特大城市,這些特大城市之間的經濟、收入和房價相對比,又有哪些特大城市相較更為宜居宜業呢?
14座特大城市中9座城市GDP破萬億
根據我國各省市於2021年初發布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全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人口的城市總計21座。
其中上海(城區人口1987萬人)、北京(1775萬人)、深圳(1744萬人)、重慶(1634萬人)、廣州(1488萬人)、成都(1334萬人)和天津(1093萬人)7座城市城區人口突破千萬,按照我國城市規模等級劃分為超大城市。
另外武漢(城區人口995萬人)、東莞(956萬人)、西安(928萬人)、杭州(874萬人)、佛山(854萬人)、南京(791萬人)、瀋陽(707萬人)、青島(601萬人)、濟南(588萬人)、長沙(555萬人)、哈爾濱(550萬人)、鄭州(534萬人)、昆明(534萬人)和大連(521萬人)14座城市城區人口突破500萬人根據城市規模等級劃分為特大城市。
在這裡筆者強調,實際上我國不同城市對於主城區的定義和劃分,以及相關常住人口的統計無法做到精準無誤,因此例如特大城市中城區人口已超過900萬人的武漢、東莞和西安,以及此次因為城區人口統計差之毫釐晉級的合肥,結合以上城市近年來的人口增長速度,一定意義上來講已經可以認定其分別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便於統計對比,這裡筆者還是以各地市截止到2020年11月釋出的公開資料為準。
那麼上述14座特大城市過去一年的經濟表現如何呢?根據各城市2020年統計公報資料顯示,14座特大城市中有9座城市GDP突破萬億大關。
其排名依次為:杭州(16106億元)、武漢(15616.1億元)、南京(14817.95億元)、青島(12400.56億元)、長沙(12142.52億元)、鄭州(12003.04億元)、佛山(10816.47億元)、濟南(10140.91億元)和西安(10020.39億元)。
其他5座特大城市中,東莞2021年也將順利突破萬億級大關,大連、瀋陽、哈爾濱和昆明距離萬億級還有明顯差距。
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的城市共計18個,18座城市中GDP突破萬億的城市為14個,14個GDP破萬億的城市中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僅有上述這9座特大城市。
這9座城市無疑是我國華東、華中、華南、西北地區的經濟、人口聚焦的核心,當下乃至未來以這9座城市為基點,將會有大規模的產業落地和利好政策佈局,同時9座城市也將繼續吸納周邊城市的人口落戶,那麼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是否意味著這些城市的收入水平也位於全國前列呢?
14座特大城市中8座城市年平均工資超全國水平
基於特大城市是以城區常住人口為核算劃分標準,我們在統計排名城市收入時也引入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作為同區域同水平參考指標。
過去的2020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約相當於每月8114.92元。那麼我國14座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表現如何呢?
截止到2021年10月,14座特大城市中除武漢以外其他13座城市均對外發布了該地區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武漢釋出了全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
其中:南京(130155元)、杭州(128308元)、青島(106011元)、長沙(105603元)、濟南(104990元)、西安(99315元)和昆明(98751元)7座城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雖然武漢未對外公佈2020年非私營單位資料,但其2019年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就已經達到95285元,因此推斷武漢市2020年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大機率超越全國平均水平。
其他幾座特大城市中:大連(94887元)、佛山(93502元)和瀋陽(92870元)距離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相差不遠,但鄭州(87001元)、哈爾濱(84796元)和東莞(78992元)距離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這其中鄭州和東莞兩市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原因在於:第一、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強勁;第二、地區民營經濟創業環境發展活躍。
例如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鄭州市常住人口達到1260萬人,但分佈在城區的常住人口僅為534萬人,城區人口基數較小的原因在於鄭州市下轄6個區、5個縣級市和1個縣,而5個縣級市中有4個入圍全國百強縣,縣域經濟發展十分強勁。
而位於珠三角東岸的東莞市是我國為數不多城市內不設區的地級市,共下轄4個街道和28個鎮,這裡因發達和全面的製造業被稱之為“世界工廠”。雖然城市不設區和縣,但這裡的民營經濟發展十分活躍,營商環境名列前茅。以我國重點扶植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入圍數量舉例,東莞市截止到2020年入圍小巨人企業的數量達到79家,位列全國第10名,遠高於南京、杭州、長沙等省會城市。
一座城市的常住人口不斷增長,背後有多重因素的作用力在影響。例如寬鬆的落戶政策、充沛的高等教育和醫療資源、地理區域上的相對中心以及交通的便利性。這樣的不斷吸引常住人口的城市逐漸演變成了特大城市,其中一部分特大城市因為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就業人員工資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給予了一座城市宜業的良好環境,那麼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在當下社會環境來看,房價是擺在大多數人面前的衡量因素。
14座特大城市房價收入比3城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房價收入比即一座城在售商品房價格與該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比值越高說明該城市房價遠高於家庭收入,生存壓力較大;比值越小說明該城市房價與家庭收入趨於平穩,城市更加宜居。
2020年我們針對全國50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均價、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以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收集、統計和計算,得出了全國50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平均值為13.4,大家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一個城市家庭在完全不消費的前提下純收入積攢13年4個月即可全款購買一套商品房。
筆者對全國14座特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進行了統計、計算和排名,根據房價收入比由高到低分別為:杭州(18.5)、東莞(17.3)、南京(15.4)、大連(12.7)、鄭州(12.4)、武漢(11.7)、佛山(11.5)、西安(10.7)、濟南(10.5)、昆明(10.2)、哈爾濱(10.0)、青島(9.4)、瀋陽(9.2)和長沙(6.2)。
我們發現其中東莞、杭州和南京三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結合三座城市的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和當地家庭年收入,雖然杭州和南京兩座城市的平均工資較高,但在其更加高企的房價影響下,相較於其他特大城市並不是宜居城市的首選。
但因其高收入+高消費的客觀就業生活環境,更加適合高知群體、高技術群體和其他高收入群體落戶與發展。
同時,2020年全國50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的中位數為11.9,基於此14座特大城市中僅有長沙、瀋陽、青島、哈爾濱、昆明、濟南、西安、佛山和武漢9座城市低於中位數。
對比發現,全國特大城市中房價收入比較低的青島和長沙兩座城市,在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收入排名中也分別位列全國第3和第4位,其他特大城市中西安、濟南和昆明在城市年平均工資收入以及房價收入比兩項綜合表現中也非常突出。
結合以上對於我國14座特大城市經濟、收入和房價等綜合因素的對比後發現,在宜居宜業城市選擇方面:南京和杭州因為其高收入、高消費的城市特點,更加適合高知群體、高技術群體和其他高收入群體落戶置業;而對於普通收入群體,看重未來子女教育和父母養老醫療等綜合條件,可選擇長沙、青島、西安、濟南和昆明等特大城市落戶發展。
以上結論為筆者根據14座特大城市經濟、人口、生活配套和房價收入比綜合對比後的推薦,僅供大家參考。如果你真的有落戶其他城市的打算,除了以上硬性條件因素以外,還應該考慮地域文化差異、飲食差異、氣候差異以及距離出生地距離等軟性條件因素,最終做出針對自身的合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