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我國樓市一路高歌猛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20年,全國的平均房價已經達到了9860元/平,相比較1998年(商品房改革初年),房價漲幅達到了4~5倍。一、二線城市更是上漲得厲害,房價漲幅超過10倍的普遍存在,某些核心地段的房價幅度更是達到了20~30倍,房價漲幅不可謂不驚人。
在這樣的樓市背景下,雖然談不上“全民炒房”,但是,僅從買房的目的來看,炒房客佔比十之有三,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央行2019年的資料顯示,我們國家的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已經達到了96%,戶均1.5套。其中,擁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擁有兩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31%,擁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佔比為10.6%,也就是說,目前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的城鎮家庭佔比已經超過40%,如果從剛需的角度來看,現如今,能夠真正稱得上是剛需的購房家庭已經所剩無幾了。
一方面是房價的高速增長,而另一方面是剛需購房家庭的所剩無幾,看似矛盾的樓市現狀,其實,背後暗藏的是購房家庭對財富升值的預期。
簡單來說,就是炒房客(含兩套及以上住房的購房家庭)利用手中的財富或者銀行的高槓杆來購買多套房,然後利用房價的高速增長,賺取高額差價,實現手中財富的增值。
可能很多人會對此產生疑問,為了控制炒房,很多城市不是早就已經出臺限購政策了嗎?為什麼還有人可以購買這麼多套房?其實,這也不難解釋,因為很多城市的限購政策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只要是“稍加操作”,想要購買多套房還是可以實現的。
這樣一來,實際上在樓市就存在兩個“交易系統”,一個是以開發商為主體,房屋供應方為開發商,而另一個是以炒房客為主體,房屋供應方為炒房客。
值得肯定的是,正是因為這兩個樓市“交易系統”的存在,所以,我們國家的房價才會一直持續上漲。
舉例說明:A城市共有12萬人,如果按照一套住房可容納3個人來計算,實際上,A城市只要有4萬套住房就可以滿足整個城市的住房需求。
但是,在炒房客存在的背景下,即便是A城市具有8萬套住房供應,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整個城市的住房需求,再加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於是,即便是A城市的房屋供應量大於8萬套,A城市仍然會存在住房需求供應不足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大量的住房需求流入到炒房客的手中,而真正的剛需購房客卻手中無房,如此一來,房價豈能不漲?
所以,近年來,國家為了遏制高房價的增長,開始把樓市調控的矛頭對準了炒房客這個群體,特別是從去年開始,樓市金融監管不斷升級,降負債、去槓桿成為整個樓市的主旋律。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國家開始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樓市,嚴厲打擊利用經營貸、消費貸等其它形式的貸款方式參與炒房的行為,而另一方面,國家也提高了買房的門檻,出臺了“限貸令”,提高了部分樓市火熱城市的銀行貸款利率,甚至對於一些炒房行為嚴重的城市,提高了二手房貸款的門檻。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調控政策新規的出臺,無一例外地都與限制房子的流動性有關。
其實,說白了,國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利用降低房子的流動性,來打擊以炒房客為主的樓市“交易系統”,倒逼炒房客將手中的閒置住房拿出來,增加樓市的住房供應量,減少住房資源的浪費,從而降低房子的金融屬性,平衡房價,以此來達到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目的。
從當下的樓市來看,這些調控政策新規的實施,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深圳、廣州、鄭州等多個城市的二手房,均出現了巨大變化,二手房掛牌量的激增以及二手房的降價銷售更是在多地輪番上演,很多城市的二手房降價比新房還要狠,房子“不好賣”已經成為事實。很多網友看到這一幕,紛紛直言:這才合理!畢竟,想要根除樓市的“毒瘤”,就要先調整二手房市場,打擊炒房行為,這才是使樓市迴歸合理化、常態化的基本步驟。對此,你怎麼看?
我是@大川說樓市,關注我,瞭解更多樓市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