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不久,美國軍隊盡數從阿富汗撤出,此舉意味這場在美國曆史上耗時最久的戰爭,以美國軍隊徹底撤出阿富汗而宣告結束。
阿富汗屬於多山的高原國家,山地和高原佔到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四,地形崎嶇且位處地理要衝,歷來都是形勝之地。身處歐亞大陸腹心地帶的阿富汗,在航海技術還不發達的古代,這裡是南上北下,東來西往的必經之地,周圍一旦有大國崛起,首先要先佔領這裡,才能繼續擴張勢力。當某個帝國佔領這裡後,無疑會對該帝國的地緣政治產生很大的影響,且其他大國的綜合實力,難免也會因此而受到間接或直接的削弱。
阿富汗首都喀布林在“信德語”中就是“貿易中樞”的意思。
正是由於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若有大國率先進攻阿富汗,其他大國為了避免這個大國,在佔領這裡後與自己爆發直接衝突,故其他大國無不採取各種手段,避免有國家獨自佔領這裡並進行有效管理,甚至不惜支援武器和各種軍需物資以及其他各種手段。即使強大如英國、蘇聯甚至美國,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最終黯然退場的。有傳言說美國和蘇聯的特種部隊,就曾經在蘇阿戰爭期間正面交鋒過。
在歷史上,阿富汗幾乎經歷了所有大國的入侵,有的還不止一次(說的就是你,80年內三次攻打阿富汗都失敗的英國),可最終這些國家沒能長期佔領和同化這裡,最多就是一時佔領,根本談不上有效統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阿富汗的地形過於複雜,故這裡有數不勝數的部族、家族武裝,權力也基本都在眾多部族和家族首領手中,阿富汗中央政府權力微乎其微。
這些帝國在進攻阿富汗後,都沒能堅持多長時間,反而還有許多帝國被拖垮了,甚至有帝國在退出該地區後不久就滅亡了,比如蘇聯。其實這些帝國無論是想佔領阿富汗,還是想阻止其他帝國佔領這裡,主要還是因為阿富汗,只是從這裡能更方便向其他帝國發動戰爭,或者防止其他帝國透過這個地區直接進攻自己,僅此而已。阿富汗自然資源豐富不假,可也沒有豐富到足以讓這些帝國,不惜任何代價也要佔領阿富汗的地步,這些帝國僅僅把這裡當做全球爭霸的戰場而已,根本不想花費時間和心思發展建設這裡。
“帝國墳場”的真正含義是,若有帝國在進攻阿富汗後,一旦敗走,這個帝國就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這彷彿是一個詛咒,縱觀歷史長河,從公元前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帝國手中奪取阿富汗開始,之後每個佔領阿富汗的國家,統治時間都不會太長,縱使強悍如唐帝國,也僅僅佔領該地區五十年而已。
在西方歷史上,有“千古一帝”之稱的亞歷山大大帝,
也曾被這裡的游擊隊打的灰頭土臉,
最後還是採取聯姻措施,才最終從該地區抽身的。
其實帝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帝國特指大一統的國家,而在廣義上,只要是統治地區或支配的地域遼闊,或在國際上或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都可以被稱為帝國。比如春秋時期的五霸、戰國時期的七雄、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等等,在廣義上都可以被稱為帝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有一個國家,如同阿富汗一樣,每個進攻它的帝國,都最終走向了滅亡,這個國家就是今天太行山地區的中山國。
中山國是由白狄中的鮮虞部落所建立的,最初鮮虞部落活躍在今陝北綏德附近活躍的。在西周建立之初,鮮虞部落就與同屬白狄的肥、鼓、仇由等部落,共同建立了鮮虞部落聯盟,以鮮虞部落為盟主,屢次襲擾西周,不過當時西周初建國力仍舊強大,不要說周王室,就連西周的附屬國邢國都打不過,邢侯也曾大破鮮虞。
不過到了春秋時期,此時西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幾無威信可言,而且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鮮虞部落聯盟已經變得強悍起來,於是立即興兵南下滅邢,即使春秋首霸齊桓公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將邢國西遷至較為安全的夷儀城了事。直到這個時期,鮮虞部落聯盟仍舊在今陝北綏德一帶活躍。
晉楚爭霸期間,晉國雖然多次擊敗楚秦國聯軍,可久戰之後晉國國力被削弱,無力再與楚國爭霸。晉綽公在位時,為了富國強兵、避免兩線作戰以及儘快遏制楚國在中原勢力的擴張,決定採用魏絳的提議,實行“和戎”政策。而此時鮮虞聯盟部落,正好受到秦國壓迫且為了晉國實行“和戎”政策所帶來的利益,於是鮮虞部落聯盟東遷至靠近晉國的太行山一帶。
晉綽公實行的“和戎”政策,給晉國帶來極大的好處,再次讓晉國登上霸主之位。不過可惜的是,晉昭公並沒有遠見其祖父的遠見,在鮮虞部落聯盟邊境空虛之際,發兵滅了肥、鼓二部落。至此,晉與鮮虞部落聯盟徹底結仇了。
正是由於晉昭公對當時的局勢錯誤判斷,分不清主要敵人和次要敵人,故在晉昭公在位時,晉國再一次失去了霸主地位,並陷入了諸卿爭權的內訌當中,直到晉國的滅亡。晉國雖陷入內亂,可國力仍強於鮮虞部落聯盟,在晉大夫趙鞅、智伯等掌權時期,都曾大勝鮮虞,尤其是在趙襄子的手下新稚穆子,領兵攻佔鮮虞國都,至此鮮虞部落也受到了重創,幾近滅族。
在晉國諸卿爭權到三家分晉這段時間內,
鮮虞部落正式建國,因國都中人城有山的緣故,
故被稱為“中山國”。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奠基人趙襄子死後,趙國陷入了內亂當中,趙國貴族權臣之間的權利傾軋,讓中山武公意識到這是復國的絕佳時機,不久就成功復國。復國後,中山武公立即興兵伐趙,由於趙國長期動亂致使國力大衰,故趙國根本無力與中山國抗衡,無奈之下只得求援於魏文侯。
魏文侯接到趙國求援後,立即派名將樂羊、吳起統帥精銳魏軍,歷經三年苦戰終於攻下中山國。中山國雖滅,可中山國人不服時長爆發叛亂,並派太子魏擊、相邦李悝、名將樂羊治理中山國,中山國的殘餘勢力逃入了太行山中。
魏滅中山後,中山國第三任國君中山恆公,乘三晉南征北戰之際,再次成功復國。在中山恆公、中山成公的領導下,多次擊敗入侵的趙國軍隊,並進行反擊,最終在中山王厝時代達到鼎盛。不過最終中山國,還是被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軍所攻滅。其後,中山國再也沒有復國。
晉、魏、趙三國滅中山國時,都是名副其實的帝國,且在佔領中山國後,都不可避免的衰敗了,即使攻下了中山國都,也沒能讓中山國人心服,並出現了中山三次滅亡、三次復國的奇蹟。
晉國的滅亡,除去晉國主弱臣強、諸卿爭奪外,也有晉國的國君只注意到中山國上,而忽視了當時的整體戰略態勢和如何根治諸卿權利過大的問題上。
眾所周知,魏國中後期的疲軟,基本都是由秦國造成的。當年魏文侯再重創秦國後,原本打算一鼓作氣攻下秦國的,可由於中山國成功復國並攻擊魏國的盟友趙國,在利益誘惑面前,魏文王改變了初衷,從滅亡秦國改為了滅亡中山國。正是魏文王改變戰略,讓秦國得到了喘息之機,這才造就了讓山東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秦。
反觀趙國,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的改革過後,不久就滅亡了中山國,軍事上的成功也給趙國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中山國的滅亡,致使趙國權貴認為不需要再進行更深層側變法了,只需要維持胡服騎射的成果就行了。正是由於這樣錯誤的觀念,最終導致了長平之戰時,軍力強盛的趙國陷入缺糧的困境,只能被迫放棄佔據優勢的防守戰略,改為進行速戰速決的大決戰,這才導致了數十萬精銳趙軍被坑殺的下場。
從最開始的鮮虞部落聯盟,到後來在鮮虞部落聯盟基礎上發展而來中山國,都能看出來中山國與數千年後的阿富汗何其相似,故被稱為“帝國墳場”毫不為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