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8月以來,新加坡政府調整之前奉行的清零防疫政策,逐漸開始執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政策,與之而來是陡然增加的病例數量以及被國內網友詬病為”躺平式”防疫。作為旅居坡縣超過20年的骨灰,在這裡說說我的想法。這裡不是對國內“清零”的防疫政策進行質疑,而是為未來有計劃來新加坡求職、求學、旅遊和生活的中國朋友分享下我所瞭解的現狀。
【防疫是一場消耗戰】
經過近兩年疫情的摧殘,這個世界已經不是那個2019年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了。除了醫療衛生、電子商務等逆流而上的行業,大多數實體行業都在苦苦掙扎。佔新加坡經濟十分重要的旅遊業、航空業和零售業已經深陷谷底,製造業在今年原材料漲價和外勞入境限制下舉步維艱,國際貿易也在世界經濟不佳以及集裝箱航運積壓下遭受打擊。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立國之本是自由港的地位,也就是貨物、資金和人才三大要素的自由流動。而對新加坡來說,在沒有國內市場的客觀條件下使這場防疫消耗戰的代價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多年的苦心經營的財政儲備的消耗。
【新加坡防疫戰底牌】
新加坡防疫經過了2020年2-3月的遲疑,到4月的“髮夾彎”式的封城,以及2020年8月後近一年的“清零期”以及2021年8月的“躺平期”。新加坡政府的防疫戰主要底牌來自於:
疫苗的施打率:82%兩劑輝瑞/莫德納的施打率目前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而對於60隨以上年長人士的第三劑加強針已經開始,估計在年底前可以完成。雖然事實證明施打疫苗後仍可染疫,但是衛生部的資料證實接種後98%感染者只會有輕微或無症狀。自疫情以來截至2021年10月5日新加坡冠病死亡人數為130人。根據衛生部的資料,新加坡每年流感死亡人數約為800人。也就是說,接種疫苗後新冠的入院率和死亡率都已經降低至流感水平。
財政援助方案:新加坡政府為企業和居民提供了各類財政援助方案。根據2021年2月1日王瑞傑的講話,新加坡政府在2020年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總撥款近1000億新元,使得2020財年整體預算赤字達到649億新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9%,是新加坡獨立以來最大財政赤字。而在2021年的預算案中,政府繼續推出總值110億新元的紓困配套措施用於保障公共衛生、企業生存、員工就業等。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政府的援助方案不可能持久,最終大家必須在“新常態”下努力求生。
病例的控制和追蹤:在過去兩年時間裡新加坡政府提升了冠病的檢測能力,下放了抗原快速自助檢測儀給了企業,並給居民都發放了血氧儀和冠病自助檢測儀。於此同時,TraceTogether合力追蹤APP將繼續配合使用,並透過“健康風險警告”或“健康風險警戒“的方式告知高風險人士進行自檢並進行自我隔離。社交距離、口罩要求和各類群聚活動的限制在未來幾個月內並不會消失,並會根據醫療資源的消耗量對防疫政策進行微調。
居家康復計劃:居家康復計劃時根據“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推出後,為了防止過度消耗醫療資源而推出的計劃。凡是12-69歲,接種過兩劑疫苗且無嚴重疾病或者慢性病的居民,家中沒有80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孕婦或嚴重免疫缺陷者同住,且有獨立房間,在確認染疫後可選擇居家康復。政府會提供遠端醫療諮詢, 在病情加重的時候選擇入院。
民意:雖然民眾還是擔心近期高漲的病例數,但是民調顯示大多數本地民眾對防疫各項限制措施感到疲憊。近1/3的受訪民眾感到精神健康收到影響,52%居民覺得工作壓力比疫情前更大。9月的一份海峽時報民調顯示,47%的受訪居民表示生計受到疫情影響,其中兩成受訪著表示收入影響嚴重。另一份近期民調顯示過半居民對政府“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表示支援。這裡也特別提一下疫情下居家學習計劃對兒童的學業和身心發育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這個帶來社會對居家學習計劃的質疑,很多家長甚至認為長期社交限制和居家學習會“毀掉一代孩子”。
對中國來說,目前嚴防死守的清零政策是國內民意也是特有的經濟政治背景下的權宜之策。而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彈丸小國,不同的政治經濟民意背景下不可能照搬中國的政策。綜上所述,新加坡政府“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是抗疫近兩年後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其決定背後有科學資料和專家理論為背景,有防疫疲勞的民意為基礎,有疫苗高施打率做支撐,也有維護國家立國之本的苦心,並不是印度式的純粹躺平。而政策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是否可以穩步開放國門並與周邊各國儘快恢復人員往來
2.經濟是否可以穩步回暖
3.新加坡醫療資源是否可以承受大幅增長的病例
4.死亡人數是否大幅增加並影響民意
我個人認為“與病毒共存“不是偽命題,而是無可奈何的客觀事實。我也認為自己和家人遲早都會感染冠病,並戰勝它。
(Felix 寫於10月5日)
(文字內容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Felix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