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買房,人們普遍對公攤面積非常重視,一旦公攤比例超過30%,那買房人就會慎之又慎,一旦公攤面積達到40%,這樣的房子幾乎無人問津。因為在房價計算中,公攤面積包括在內,公攤面積並不是業主的私有使用面積,業主無法獨立使用,所以公攤越多浪費的錢就越多。
接下來,咱們說幾個很多買房人想知道的問題:
1、國外的房地產交易,有公攤面積嗎?
實際上,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的房地產交易中,根本沒有公攤面積的說法和概念,房地產買賣活動也不存在公攤面積的計算方式,全部按照套內面積計算,例如一套房子的套內面積是80平米,那麼業主在交易過程中,就按照80平米計算價格,公攤等都是浮雲。
縱觀世界範圍內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公攤面積的僅存在於中國香港和內地的住房市場,我國住房市場化改革從1998年開始,也正是在此之後,一大批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房地產商人紛紛到內地從事房地產開發活動,把整套的“成型房地產規則”引入了進來,其中就包括公攤面積、商品房預售制等。
2、為啥應該取消公攤面積?
在房地產業內,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公攤面積就好比大閘蟹,在10年前你去購買大閘蟹的時候,個個張牙舞爪的,如果不是水產專業人士都不敢輕易下手。但是現在呢,就連7歲的小孩子都可以一把抓住一個大閘蟹,因為每一隻螃蟹都被五花大綁住了。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那對買賣雙方互惠互贏,然而有心的水產商發現了一個新門道“我可以把捆綁的繩子做粗一點,多吸點水,這樣不就可以多賣點錢嘛”,於是乎各種“繩子”出現了,吸水繩、麻繩、粗繩層出不窮。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王女士購買了500元的螃蟹,到家之後把繩子去掉,淨重只有200元,這些一文不值的繩子竟然佔了300元價格。
公攤面積的道理與之相似,房地產市場的購房者們之所以嫌棄公攤,根本的原因在於這個“特殊面積”個人無法測量,只有房地產開發商知道怎麼來的,那麼就有了可調節的餘地,一個小區如果有2000套房子,每套房子增加5平米公攤,就憑空捏造了10000平米建築面積,按照單價2萬元計算,開發商就多賺2億元。
開發商賺錢的同時,買房人卻傷心難過了,自己的公攤面積每增加1平方,就要多花2萬元,一套房子30平米公攤,白白花費60多萬元。要知道,2020年我國的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才3.2萬元,60萬元相當於18.75年的總收入,而且現階段有9億人月入不到2000元,6億人月入不到1000元。
3、一個訊息,取消“公攤”有人反對?專家:或導致房價上漲!
近些年來,呼籲取消房地產公攤的聲音越來越大,然而也有專家給出了反對的意見,聽聽專家怎麼說!有專家指出,公攤越大越好,公攤越大表明小區的生活質量越高,公攤不僅不應該取消,而且應該繼續保持存在。他舉了一個例子:套內和公攤就好比飲料和瓶子,如果你想購買一瓶飲料,但是你不想支付瓶子的費用,這是不合理的,飲料廠家在生產飲料的過程中,早就已經把生產瓶子的費用包含在了銷售整體價格之內,所以說根本不存在只有飲料沒有瓶子的買賣方法。
這一點與房地產公攤類似,買房人只希望按照套內計算房價,那麼公共房地產區域的成本該由誰來承擔呢?總不可能是房地產開發商免費贈送這塊面積。更何況,如果開發商把公共區域的成本攤銷進套內面積,那必然引起房價上漲,這對市場的平穩價格局面是不利的。所以,不應該取消公攤。
4、公攤面積究竟該不該取消?
其實,所謂的公攤面積,是指小區住房的公共使用面積,這些面積不能算作某一戶業主所有,因為整棟樓的業主都可能使用得到,所以道理上而言,只能大家每個人分攤一部分成本。主要包括樓梯間、電梯井、裝置間、過道、門衛亭、公共牆體等區域。
如果說,公攤面積的價格計算只是按照建築成本算的話,買房人尚且可以接受,但實際中,公攤的銷售價格與套內面積一致,這就顯得很不合理了。要知道套內面積區域需要保質保量建設,進行二次改造,而公攤面積可能隨便糊弄就完事兒,兩者的建設成本截然不同,前者可能達到5000元/平米,後者只有1000元/平米,所以開發商也希望公攤越多越好,因為公攤越多,利潤差就越大。
所謂的取消公攤,其實並不是要消除公共區域或者走廊過道,而是需要清楚算賬,明白公攤價格,特別是在物業費、各項房地產有關稅費的計算方面要按照套內面積計算,這才是“取消公攤”的真正含義。
你認為應該取消公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