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月圓時,八月十五的月象徵著團圓、美好,相比其他假日大家出去遊玩的情況,中秋節大家更喜歡聚在一起,哪怕只是簡單地吃一頓家常便飯。
可想要團聚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已婚人士經常因為討論到底該回誰家而爭吵,每到這時就會出現各種“講究”,讓許多女性感到不平衡。
早上坐地鐵時刷朋友圈,大學同學發照片感嘆:“今年中秋節又來到了這美麗的地方,只是風景很美,我的心情不美”。
今年是她結婚的第四個年頭,每年的大節小節她都要跟著丈夫回老家,去看望公公婆婆、還有家中老人。
若是長假還好說,碰到像中秋這樣的三天假期,一去一回假期就結束了,根本沒有時間再回孃家,更別提在孃家吃飯或者住一晚了。
可能有人會問,都是成年人了,去哪裡沒有自由嗎?回到孃家又能怎樣呢?
其實,大多數女性並不是被控制,只是有許多“講究”讓她們有了顧慮。
有些迷信的說法,大家寧可信其有
小兩口剛剛組建成家庭,許多事情都要詢問家中父母和長輩的意見,而在去哪裡過節這件事上,家中長輩大多會建議年輕人去男方家裡,大致有以下幾類講究。
“中秋節當天回孃家,影響夫妻倆的感情,要等到農曆八月十六再回”
“女性回孃家過中秋節,會影響自己和孃家的運勢,除了中秋節別的節日都沒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是大家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只知道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貌似回孃家就壞了規矩。各種原因一看就知道有迷信成分,但大多數人的心態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圖個安心。
孃家媽拒絕女兒回家過節,其實心裡很無奈
有時候不是女性不回孃家,而是被“親媽”拒絕。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回家的呢?可現實就是如此。
除了各種講究以外,孃家媽拒絕女兒回家過節,是怕惹得男方不高興,然後給女兒臉色看。與其讓女兒夾在中間不好做,倒不如干脆地拒絕,好讓女兒放心地跟著女婿回家,免得鬧矛盾。
縱使心中有百般不捨與不甘,也只能放手,表面上風輕雲淡,實際上內心很無奈。
不想遭受閒言碎語,被旁人胡亂猜測
“回孃家”是個多麼溫暖、有歸屬感的詞啊,可在生活中往往被大家誤會個過度解讀。
“小兩口吵架才會回孃家吧?你看他家女婿都沒來接”
“她女兒在家住了好幾天還沒走,是不是離婚了”
不知何時,“回孃家”成了不幸福的代名詞,年輕的小兩口和雙方父母都不想被這樣猜測,便不在中秋節回孃家了。
看過上面的各種講究,你是否也與有同樣的感受,這些都是在為女性不該回孃家解釋。因此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質問,孃家也是我自己的家,憑啥不能回?
是啊,憑啥不能回呢?有些人總拿著這些口口相傳的規矩和講究說事情,卻不知在少部分地區,中秋節是必須要去女方父母那裡過的。
就算丈夫不和妻子一同前往,女性也要回孃家。那麼當女性老家有這樣的規矩時,男方家庭又是否能做到允許和尊敬呢?
都說,結婚後就變成了一家人,可所謂的一家人總是要在這些事情上分得過於清楚。
既然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有條件的話就不妨讓大家都聚到一起,任何一方有想要回到自己家的心理都是正常的。
如果夫妻倆商量好了,各回各家也不會影響彼此的感情,反而是一方不情願地跟厲害一方回家,看不到自己的爸媽,才在心底積壓矛盾。
規矩和講究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在這麼美好的節日中,因為不能“回孃家”而委屈或生氣呢。
【今日話題】你的家鄉,有哪些關於中秋回孃家“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