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圖所示:一窩巴塔哥尼亞鼠龍幼雛和成年父母的藝術插圖。
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一個侏羅紀墓地裡,有100多個恐龍蛋化石和80只巴塔哥尼亞鼠龍的骨頭,年齡從幼崽到成年不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些恐龍遺骸表明,古生物動物早在1.92億年前就群居生活了。
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是有記錄以來最古老的恐龍群居生活的證據,表明恐龍表現出複雜的群居行為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早4000萬年。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的古生物學家、援助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迭戈·波爾(Diego Pol)表示:“墳場也顯示出獸群有內部結構。例如,年輕的恐龍在小圈子裡一起玩耍,然後死去。在恐龍骨骼中發現儲存下來的行為跡象是很罕見的,但現在我們有證據表明恐龍群中存在複雜的社會行為結構。”
如上圖所示:一群巴塔哥尼亞鼠龍的繁殖地的藝術插圖,顯示了不同年齡的個體,包括窩中的新生兒,年輕的恐龍和成年的恐龍。
紐約阿德爾菲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邁克爾·D·埃米克(Michael D'Emic)表示:“我想說,這是今年最重要的古生物學發現之一。一個化石物種中有這麼多個體,從胚胎到成年,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自2002年以來,波爾和他的同事們在巴塔哥尼亞南部的紅湖地層中挖掘了一塊相對較小的露頭,面積約為1平方公里。這個地層以含有塔哥尼亞鼠龍的化石而聞名,它基於1979年發現的微小的孵化標本化石,被不恰當地取了一個學名,意思是“老鼠蜥蜴”。
多年來,波爾的團隊發現了100多個蛋和幾十個新的巴塔哥尼亞鼠龍個體的化石。這些標本包括6個不同生命階段的恐龍,從胚胎到成年。
此前的研究表明,巴塔哥尼亞鼠龍產的卵有柔軟的皮質外殼,在嬰兒時期很可能用四肢行走,一週歲後不久就轉變為兩足行走。但是現在,波爾和他的同事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蜥腳類恐龍是一類群居的食草的長頸恐龍。
如上圖所示: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南部發現了一窩1.92億年前的巴塔哥尼亞鼠龍化石蛋。
波爾的團隊假設群居生活始於蜥腳類恐龍從小型恐龍到巨型恐龍的轉變。在三疊紀時期(2.52億~2.01億年前)的大部分時間裡,恐龍都很小,和馬差不多大。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寫道,但在2.27億~2.08億年前,蜥腳類恐龍變大了,它們的體型改變了兩個數量級。但它們仍然產下很小的卵。以巴塔哥尼亞鼠龍為例,剛孵化出來的幼崽從雞蛋大小的蛋中孵化出來,成年後重達1.5噸,相當於河馬的體重。
換句話說,剛孵化的巴塔哥尼亞鼠龍幼崽必須在幾年內長到巨大的尺寸。波爾說:“在這個時期,它們需要吃很多東西才能生長,但它們的體型不足以保護自己,它們也沒有生存技能。因此,生活在獸群中實際上可以在你生命中非常脆弱的階段保護你。”
在現場,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成群排列的卵,這一線索表明,巴塔哥尼亞鼠龍雄性或雌性會挖洞,然後雌性用作巢穴。波爾說,這些巢穴有8~30個蛋。對其中5個巢的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這些卵呈兩至三層排列,其中含有巴塔哥尼亞鼠龍的胚胎骨。他指出,該地點大量的蛋表明,這裡曾是恐龍的共同繁殖地。
如上圖所示: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南部一枚1.92億年前的巴塔哥尼亞鼠龍化石蛋。
該遺址還發現了其他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恐龍群,包括11只1歲以下的幼年恐龍、2只一起發現的成年恐龍和9只接近成年的恐龍。也許巴塔哥尼亞鼠龍是群居生活,但不同年齡的恐龍傾向於一起活動。
這些恐龍可能死於乾旱。波爾認為,我們知道這個地方是季節性的,沉積物中有乾旱的跡象。許多動物以休息的姿勢死去,這意味著它們躺著死去,然後被灰塵覆蓋。
埃米克表示,在一個地方發現這麼多儲存完好的恐龍是極其罕見的。更有趣和重要的是,這些動物似乎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們傾向於認為像蜥腳類恐龍這樣的滅絕群體是進化的“死衚衕”,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社會等高階行為。
事實上,社會性在蜥腳類動物的進化成功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蜥腳類動物是地球上曾經行存在過的最大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