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更正上一篇讀書筆記裡的一個關鍵性錯誤。“向前揮拍擊球不僅僅是手臂向前向上,還要伴隨著手臂手腕的順時針轉動”,對於正手是右手握拍的人來說,這裡的“順時針”應該改為逆時針。
另外,微信名為“GHG”等幾位球友對上旋的來源及技術動作表達了與史密斯不同的觀點,這說明很多球友對網球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我從留言中也得到了新的啟發。
任何一門技藝,其中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網球也是如此。李娜曾說過,她對網球瞭解得越多就覺得要學的東西也就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的渺小。我發現人們在網球最表層、最粗放的方面更容易達成一致意見,而隨著研究的精進,人們會對很多技術細節產生不同的看法,並試圖用各種原理和方法予以解釋。因為思維方式和背景經歷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即便是像《絕對網球》作者史密斯這樣的大咖,他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他所教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如論如何,觀點的討論和碰撞仍具有積極的意義,有時候我們不能過於糾結觀點本身的對錯或是否認同,我覺得爭論的過程更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很誠摯地向“GHG”等球友們致謝,感謝各位的持續關注和留言討論。
在寫這些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秉持的原則是盡最大努力理解和吃透作者的原意,在表達時要尊重作者的觀點。當然,我在閱讀時也會結合自己打網球的經歷進行思考,有時也會少量提及自己的理解,但都會特別說明。
上面是一些重要的題外話,讓我們還是回到這本書,繼續今天的讀書筆記。
前三篇讀書筆記分別對應著正手擊球的轉體、拉拍和向前揮拍等三個步驟,今天介紹的是第四個步驟——擊球。
從開始向前揮拍到球拍擊中網球,這大致已完成了向前揮拍的前一半,而位於過程中間的擊球則是向前揮拍的最關鍵階段。
實際上,網球拍擊中球只是很短的一瞬間,我們這裡講到的擊球當然不能僅僅侷限於那短短的一瞬,而應該是這一瞬間前後的連貫動作。
說到這裡,我們自然就會提到廣為熟知的“雨刷動作”,它因形似汽車雨刷器在玻璃上刮水而得名。
要準確理解“雨刷動作”,我們就必須先說清楚這個動作的技術要點。史密斯在原書中是這樣表述的:拍頭向前移動並向上傾斜以9點鐘方向的角度迎擊球,(在擊中網球)後繼續向前移動,並隨著接觸向上傾斜,然後以3點鐘的角度透過身前。
我的理解似乎正好有點相反。如果我們面對著鐘面的話,拍頭掉到最低處應該被視作為鐘面的6點鐘,然後揮拍的方向應該是逆時針向前向上執行到3點鐘位置,接著開始更多地給球拍施加向上的力量,讓球拍由3點鐘位置隨揮到9點鐘位置結束,而不是如史密斯所說的從9點鐘到3點鐘。歡迎球迷們對這部分內容留言討論。
不過,有一點倒是確定無疑的,雨刷動作重要目的是給網球施加上旋。這個動作在刷球時讓球產生旋轉,使得它在離開球拍之後產生上旋。上旋是否強烈,是由球拍由低到高梯度的陡度和網頭的速度決定的——球拍急速向上刷球將產生更大的上旋。或者說,上旋球區別於平擊球最明顯的特徵是,拍頭在觸球時旋轉速度更快。
正如球友在上一篇讀書筆記中指出的那樣,一次擊球必然是上旋和平擊的組合,而我們仍習慣將球區分為上旋球和平擊球,這是基於上旋和平擊的不同比例,這需要我們在擊球前具體拿捏。
正如我們反覆提到的那樣,擊球的動作要注意向前和向上。我理解,向前動作主要目的是讓球產生向前飛行的動力,而向上動作主要目的則是讓球產生向上的旋轉。一次擊球動作必然包括向前和向上,因為你在向前揮拍後終究要做隨揮把手臂收到身體的左側。
這也符合史密斯的觀點。他認為正確的雨刷動作中的向上動作產生上旋,而手臂從肩膀向前移動則給球施加了向前的力量,這兩點對打出偉大的正手至關重要。通常來說,過於強調向上刷球會產生上旋球但缺乏力量,而過於強調向前擊球則上旋不足導致擊球更難以控制,進而長出底線或偏出邊線。因此,你需要合理平衡這兩個比例,並控制好力量。
當我們談論擊球時,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擊球點,或者說你球拍觸球時,這個擊球點在你身體的什麼位置。
史密斯認為,理想的擊球點當然是在身體側前方,這是你盯球和加快拍頭速度最好的位置。通常來說,在場地內打斜線球與在底線打直線球相比,前者的擊球點更靠前一些。
如果你觀察費德勒、德約科維奇、小威等頂尖球員的正手擊球,你就會發現他們在擊球一瞬間頭部和胸部是保持穩定的,這有利於更穩定地盯球,而一旦做到專注地盯著網球,你就會不自覺地調整身體和動作,從而找準最佳的擊球位置和擊球時機,這正是很多教練反覆強調“盯球”的深層次原因。
在這部分內容的最後,史密斯還提供了練習雨刷動作的方法,那就是站在球網前像正手擊球那樣用球拍擊打球網,當球拍擊到球網無法繼續向前時,你自然就會做出向上的雨刷動作。反覆練習這個動作,我們就能直觀體會到雨刷動作是如何產生的,從而培養向上刷球的習慣。(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