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川菜哈,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辣,麻,重油重鹽,論刀功比不上淮揚菜精緻,說食材原料比不上粵菜的千里挑一,比起歷史悠久的魯菜,也是很年輕的存在,在養生大行其道的時代,是極其不健康也不上檔次的代表沒有之一,比如水煮魚啦什麼的,油汪汪一片,又辣又油膩,是這樣的嗎?其實是,卻好像也不是。
水煮魚,圖片來自網路
川菜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四川位於中國西南內陸地區,簡稱蜀或川,東連重慶,南鄰雲南貴州,北界接陝西,甘肅 青海,四川總面積48.6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度地帶,地形也是很複雜的,兼山地、丘陵、平原及高原,四季分明氣候宜人且日照充足,這樣一來因為特殊地形造就的物產就特別的豐富了,畢竟有“天府之國”之美譽,其地形複雜也導致了口味的豐富多變,光是菜品的味型都多達24種之多,並不侷限於麻辣和重油,筆者會對這24種味型以及其代表菜一一寫給大家,因為篇幅巨長,所以會一期一個味型來講解,而今天要講解的這個味型,是所有菜品的基礎味型--鹹鮮味。
民以食為天,味以鹽當先。鹹鮮味很簡單,鹹,理所當然來自於鹽嘛;鮮,這就值得尋味了。山東的鮮,來自於醬油,廣東的鮮,來自於“湯”,浙江的鮮,來自於“發酵”,福建的鮮,來自於各類海產品,通俗的鮮味,來自於一種叫做“穀氨酸鈉”的東西,俗稱味精。味精經過各類新增,成為了雞精。眾位在此大可不必驚慌,不必提味精就色變,味精的穀氨酸鈉多提取來自海里的海帶,陸地上穀物類,是一種天然的“化學物品”,就像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一樣,是安全的,可靠的一種食品新增劑。網傳味精吃多了對腦子不好,這麼說吧,不談劑量的談危害,就是耍流氓,大米吃多了還撐呢。好,鮮的問題也解決了,鹹鮮味正式登場。
鹹鮮味是所有菜的基礎,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多數“不放辣椒花椒香料的本味菜”,都可以叫鹹鮮味,比如粵菜裡面的老火靚湯,淮揚菜的文思豆腐,不一而足。在四川,鹹鮮味也叫“香油味”或者“白油味”,簡而言之,在有鹽有味的基礎上帶一點油脂的香,可以是香油的香,也可以是豬油的香,最能代表鹹鮮味的川菜,我認為是大蒜燒肚條。
大蒜燒肚條,紅椒是點綴用的,沒有辣味
這道菜簡直把有鹽有味又帶一點油香的鹹鮮味詮釋到了極致!豬肚買回來焯水且刮掉白色膜,清水加姜蔥料酒煮熟,放涼切條;青筍去皮切條,再來一把紫皮獨蒜,這道菜主輔料就齊活了。熱鍋下少許豬油化開,下去皮獨蒜稍微煸炒出香味,下豬肚炒勻,下少許清水剛剛沒過肚條;在大火的作用下,豬油和水翻滾融合,湯汁變成了奶白色,只需少許鹽,一點點味精,這道菜就得到了昇華。再下入青筍條略微一煮,稍稍大火收一下湯汁,這道“大蒜燒肚條”就齊活了。
湯汁奶白飄著少許油花,大蒜雪白青筍青翠,光賣相就讓人食指大動;豬肚軟嫩青筍脆爽帶來豐富的口感,在鹹與鮮當中又帶上一點紫皮獨蒜的糯香,油脂與湯汁在口腔中爆發。。。簡直了,盤子下僅剩的湯汁都能拌著白飯吃上一碗!哦媽媽呀,優美的中國話也難以完全形容出那種滿足感[給力]。
在川菜中鹹鮮味有很多運用的,比如“清炒”,一般用於素菜的炒法,比如清炒鳳尾,清炒藤藤菜。新鮮水靈的菜葉在鍋裡翻滾,下鍋帶裝盤也不過三分鐘而已,鹹與鮮中帶著青菜的脆爽,很是能解膩開胃的。
再比如“清燒”,用在素菜當中有一款神奇的菜品,叫做青豆燒絲瓜,也叫白油絲瓜。和大蒜燒肚條做法差不多,絲瓜去皮和新鮮的青豆下鍋,用少許豬油煸炒,加兩瓣大蒜子,摻上少許高湯或者清水,只需要鹽和味精的調味,略略燒至軟爛,稍稍收汁即可出鍋。
青豆燒絲瓜
又是一道乾飯神器!拿勺子連湯帶水舀到白米飯上面,筷子霍霍均勻,三下兩下就能幹掉一碗白米飯。這個搭配絕了,真的是神仙做法,不愛吃肉和辣椒的朋友一定要嘗試一下在家裡做這道青豆燒絲瓜,一定可以為你開啟川菜的新大門。
講到這裡,鹹鮮味基本上也就講得差不多了,寫川菜二十四種味型以及其代表菜的目的,是想讓各地朋友瞭解一下川菜,川菜並不是只有麻和辣,也能有小清新。下期繼續為大家講解川菜的其餘味型,謝謝觀看。
原創不易,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