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的暑熱,最難耐的是溼熱下黏乎乎的潮氣,此時若能找個陰涼的地方來上一碗糖水,大汗淋漓的靈魂便頓時有處可棲。 “糖水”,是老廣的叫法,顧名思義,糖,便是甜品中不可缺少的靈魂。夏天酷熱,一碗冰冰甜甜的糖水,才是其最妙之解法。
楊枝甘露暑日“清涼散”
酷暑天氣,人會很慵懶,無精打采的,缺乏活力,甜品是改善情緒和提供快樂的重要來源。炎炎夏日,來一碗清潤甜美的楊枝甘露,是消暑提神的“清涼散”。被盛在冰碗裡,集合了多種水果的清馨芬芳,以及迷人色彩的半固態甜品,與烈日驕陽是對立的兩極,就像是降雨之前破幕的閃電,會把你從潮溼悶熱裡解救出來。
楊枝甘露是地道的港式甜品,有一個無比絕妙的名字,不知什麼人有如此無羈的想象力,為甜品起了這樣一個動人的名字。 “楊枝甘露”一名的妙處,是讓人很自然聯想到神仙瓶子裡的甘露仙水。這個上世紀80年代誕生於香港的糖水,前身是芒果西米露,這是一份簡單粗暴地將盛夏特色水果和印尼元素結合的創意。這種源自民間的智慧,而後又成為高檔酒樓的靈感基礎。食客在芒果西米露的基礎上,增加了沙田柚的果粒,口感層次更豐富,名字隨後也變為更有文化涵義的楊枝甘露。
“製作楊枝甘露,一是要捨得用材料,二是要肯費工夫。 ”據“十二粵味點心”甜點師介紹,楊枝甘露由芒果、西柚、西米、椰汁組成,看似簡單,但如果沒有細緻的耐心和豐富的經驗,任何一個環節出錯,賣相和口感都有可能失分。這道甜品主導味道的芒果須切成細丁,其餘的果肉則打成漿,這樣吃的時候會有層次感,果肉粒與果漿混融在一起,香甜清潤之外還有嚼頭。輔佐味道的西柚要拆成細絲添入,以其酸甜的口感增進食慾,同時令香氣更為芬芳馥郁。最後擔任配角的西米利用Q彈軟糯的口感,使甜品的滋味更豐富、更俏皮。西米須完全煮熟透心,再經過冷水沖洗,才會粒粒飽滿潤滑,具有彈韌的質地。不過,澱粉質的西米本身是無味的,所以要用椰汁調和搭配,令西米的口感更加順滑溫婉。
雙皮奶最後一口是精華
喜歡奶香的人,無法抵禦雙皮奶的誘惑。雙皮奶這種甜品,歸類為風味型糖水,與它類似的,還有豆沙拼芝麻糊、蓮子雙皮奶、鴛鴦(黑珍珠拼西米露)等。任何一家甜品店要想成功,必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主打的,並且有競爭優勢的產品。而吳琳拿手的,就是製作著名廣式雙皮奶。
“引進歐洲奶牛,被當地人稱為番牛,擠出的奶量雖不多,但乳脂含量極高,可以達到8%。 ”吳琳說,她的糖水店開在石老人附近,到了夏天,來店裡喝雙皮奶的客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如果有哪位老廣喝到我的雙皮奶,能吃出正宗,我就心滿意足了。 ”吳琳說著,把這樣的牛奶用中火煨開,倒進順德傳統的青花瓷碗裡,不一會兒就會凝結出一層厚厚的奶皮。用筷子挑開一個小口,慢慢倒出牛奶,再均勻攪拌進蛋清和糖,細細篩過後倒回碗裡蒸20分鐘,出來的,就是口感層次都極度濃郁的雙皮奶。
雙皮奶“出爐”時,氣味十分濃厚,它是一股聞起來香甜的牛奶味,深吸一口氣,會不捨得迅速吃光。先淺淺一勺下去,嘗一口質地如慕斯一般幼滑的表層雙皮奶。因為過濾過,口感又非常細膩,奶香濃郁卻不膩人。吃完上層的雙皮奶,越到碗底,滋味越是濃厚,牛奶透過沉澱,最醇厚的那層已被藏於碗底,吃到這一口的時候,才能品嚐到雙皮奶的精華。
珍珠奶茶綠茶做底更講究
年輕人對奶茶已經痴迷到什麼地步?開心要用它慶功,不開心要借它消愁;學習時喝,效率倍增,看劇時喝,歲月靜好;沒事幹,邊走邊喝,有事幹,邊做邊喝;去一個地方旅遊,但凡沒見過的品牌,可以挨著嘗一遍。
珍珠奶茶通常奶茶店價格最貴的不超過9塊,最便宜的6塊一杯。黑色珍珠和白色西米煮好放糖漿裡泡著,布丁粉加熱水調好後襬在不鏽鋼盆裡,椰果都放在罐頭裡,開啟即可。客人來了,只需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奶茶粉精加熱水衝開,目測一兩勺珍珠和其他輔料,封口機自動一封口,再遞上根粗吸管,前後不超過2分鐘,整套流程完成。
因為疫情原因,讓很多喜歡喝奶茶的人在家實現了奶茶自由。 “其實自己做奶茶,方便又放心,只要準備好奶、茶葉、木薯澱粉,就能做出一杯香醇奶茶。 ”吳琳介紹說,將木薯澱粉搓成指尖大的小圓球,燜煮半小時,燜得越久,彈性越好或煮至全部粉圓呈透明狀態。時間到後,撈出珍珠用涼水衝過。取一個大碗放入蜂蜜或糖漿浸泡珍珠,邊加蜂蜜邊攪拌,攪拌成粘稠狀備用。 “奶茶說白了就是茶加牛奶,不過這兩樣東西不能隨便亂用,否則會大大影響口感。 ”吳琳說,首先茶可以用紅茶或者綠茶,綠茶與牛奶搭配也十分美味,茶香更濃。但綠茶相較於紅茶的泡法更有講究。泡綠茶,水溫一高,就會把茶湯泡出別的顏色,口感苦澀,香氣沉悶。所以泡茶的時候要掌握好溫度,泡茶的溫度在88攝氏度左右,茶香和奶香才能更完美地融合。
吸著奶茶,看著裡面的珍珠不斷減少,整個過程就像玩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遊戲。無論是奶茶裡的芋泥、椰奶,還是珍珠、布丁,每一個元素都在加速奶茶和糖水的模糊邊界。吸完這樣一杯奶茶,如果胃裡還有餘額,再去甜品店坐下來喝一碗糖水,讓這個夏天充滿甜意。
本版撰稿攝影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鍾尚蕾
來源: 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