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都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科學文化素質。但在科普盛行的如今,仍有很多人認為,科學是遙遠的,是難以接近的。科普內容如果太專業深刻,普通人看不懂,反而起不到應有的科普效果。如何避免“有科沒普”的狀況?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文藝作品,浙江衛視的節目《嗨放派》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道路。
拒絕想當然,認識世界從實事求是開始
科普任重而道遠,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大眾經常存在一些誤區,容易出現不經驗證、想當然的認識行為,《嗨放派》第九期的內容就生動體現了這一點。在一般的認知當中,大腦是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所控制的,我們用它來思考、認知、記憶,並透過大腦的指令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行動。人們總是想當然的認定,大腦一定是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所控制。但節目卻在實驗中設計了各種場景來驗證了主觀意識與大腦本能的“對抗”結果。閉上眼原地踏步,許多人會不自覺的移動,這是受小腦影響;延遲聽到自己的聲音,說話也很難保持正常速度,這是顳葉的作用;看到好笑的事物無法控制自己不笑,說明意志在與杏仁核的對抗中落於下風。
這些實驗生動展現了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讓人直觀看到主觀意識和大腦本能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大眾在輕鬆的氛圍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大腦。並且透過這種方式潛移默化的展現了實踐和檢驗的重要性,傳遞認識世界要用實踐檢驗、實事求是的道理。
結合趣味性,鼓勵青少年勇敢探索未知
縱觀節目播出以來的奇趣實驗可以發現,趣味性和嚴謹性相結合一直是其重要的特徵和核心創作思路。實踐焰色反應,用十幾臺電風扇人工製造“彩色龍捲風”;求證太陽熱度,靠放大鏡聚焦做飯;體會聲音傳播速度,進行距離相隔千米的合唱……
這些實驗用輕鬆有趣的形式,把娛樂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受到很多觀眾的好評,並藉助了真人秀這種較為年輕化的形式進行傳播,最終達到破圈效果。節目播出後經常引發觀眾對於相關領域知識的討論,激發了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點燃了大眾的求知熱情,也彰顯出浙江衛視作為主流媒體在科學傳播與普及工作中的價值堅守和精神引領。
來源: 河北網路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