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在調研中國EUV光刻機和光源的時候,偶爾發現一篇質疑“中國牌晶體”幕後驚人學術不端事件的論文。這篇1997年發表在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署名5位作者:3位頂級院士,其中包括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分院黨委書記,和一位不知名的人士。那麼這篇論文講的又是誰的故事呢?
大事記
1976年:陳創天發表“陰離子基團理論”。
1979年:陳長章發表中國首篇“中國牌晶體”BBO論文。
1986年:陳創天憑藉BBO晶體專案獲得中科院特等獎第一獲獎人。
1997年:盧嘉錫院士領銜陳長章等共同發表論文,披露BBO的發現歷史,指出BBO晶體的發明與陳創天的理論毫無關係。
2001年:盧嘉錫院士去世。
2003年:陳創天當選中科院院士。
2008年:陳長章最後一次出現在公開資料裡。
第一章 中科院第三任院長盧嘉錫親自掛帥出征
1997年3月,《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驚天動地的論文:
低溫相偏硼酸鋇 ( BBO )的發現及其對探索新型非線性光學材料的啟示
我們看看這篇論文的作者:
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第三任院長,盧嘉錫。
第二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濤,物理化學家。
第四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敬魁,物理化學家。
第五作者: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所長程文旦,物理化學家。
那麼是什麼樣的驚濤駭浪,讓彼時已經85歲的盧嘉錫院士親自出馬?並攜帶上如此多的重量級科學家?
而這位陳長章又是何人?為何得以第三作者名列其中?
第二章 尋找陳長章
我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搜尋到了洪茂椿院士主頁裡有兩項陳長章資訊,是一篇專利的英文版和中文版,中文題目是:
摻雜的低溫相偏硼酸鋇單晶體、其製備方法及其變頻器件
什麼是低溫相偏硼酸鋇呢?它就是盧嘉錫院士領銜的論文中,指出BBO晶體。而BBO晶體正是無數中國人為之自豪的“中國牌晶體”最早的一個。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搜尋到了洪茂椿院士主頁裡有兩項陳長章資訊
我找到了這篇美國專利的詳細資料,其中註明了申請日期是2008年10月8日。這是我能夠找到的最後的陳長章先生的公開資料。
陳長章2008年發表的專利詳情
除了這兩篇專利資訊外,我竟然無法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搜尋到任何陳長章先生的資料。
百度學術上陳長章主頁
我在百度學術上,看到了一個陳長章的主頁,其中顯示了成果數45,並且在1997年的論文數達到10篇。不過仔細一看,1997年那10篇是錯誤的數字,僅僅是因為盧嘉錫院士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被統計了7次!
百度學術主頁上陳長章的論文數統計
百度學術主頁上重複統計的1997年這篇論文
我搜遍了全網,唯一可以找到的資訊,便是有一位陳長章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資訊。而這一切,又恰恰定格在了1997年。
陳長章唯一的碩士畢業生的學位論文
然而,某一篇論文的引用部分,我似乎找到了源頭:
陳長章, 高冬壽, 陳創天.新型非線性光學材料的探索—硼氧環化合物[ C] .第五次全國晶體生長與材料學術會議, 蘇州, 1979 , B44
這是一篇發表於1979年在蘇州舉辦的學術會議,第一作者陳長章,其論文是硼氧環化合物,正是BBO的前身。
難道這位陳長章才是真正的中國牌晶體之父嗎?
第三章 “中國牌晶體”
而位列1979年中國首篇BBO晶體論文第三作者的,便是日後被譽為“中國牌晶體之父”的陳創天。
陳創天(中)與盧嘉錫院士(右)討論學術問題
陳創天,1937年2月18日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市。1956年8月,陳創天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年,陳創天畢業後前往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在盧嘉錫的指導下開始為期3年的化學學習。1976年發表“非線性光學效應的陰離子基團理論”。2003年,陳創天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創天1976年發表的第一篇理論計算論文
陳創天是從事的理論物理化學工作,1977年-1978年,連續發表4篇所謂的“陰離子基團理論”。他並沒有一點的實驗經驗,並且這4篇論文和BBO沒有一點點的關係,寫的都是BaTiO3以及其他美國已經制造出來、公開報道的晶體結構!
然而,1986年,中科院特等獎頒發時,陳創天成了第一發明人。而1991年,福建物構所獲得國家發明獎一等獎時,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三硼酸鋰(LiB3O3)的第一發明人,也變成了陳創天。
1986年,陳創天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1年,陳創天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為何1979年第一篇實驗論文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已經杳無音信,而作為一位做理論計算的學者拿到了所有的榮譽?
難道真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他的理論指導下才做出來的嗎?
第四章 陳創天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便有了文章開始,盧嘉錫院士領銜發表的1997年的論文!論文裡明確指出:
1979年陳長章等人根據盧嘉錫提出的探索新型非線性材料應注意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時參考了前蘇聯晶體化學家的綜述性論文,發現了B3O6環形陰離子,並在幾十次的失敗試驗失敗之後,獲得成功!
1997年盧嘉錫論文截圖
而對於理論計算者陳創先的所謂“貢獻”,盧嘉錫的論文中明確指出:
1984年初BBO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成果鑑定,並於同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晶體結構測定和效能測試完成的基礎上,陳創天等人於1985年用陰離子基團模型計算了BBO的倍頻係數,透過馬德隆常數的調節才得到與實驗基本符合的結果。
1997年盧嘉錫等釋出的論文指出陳創天是在實驗發表之後、實驗資料確認之後做的理論計算
更有甚者,1997年盧嘉錫院士的論文中明確指出:陳創天1985年完成的理論計算工作絕不可能指導1979年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
陳創天1976-1977年發表的理論計算論文與BBO毫無關係!
1997年盧嘉錫等發表的路老牛灣指出陳創天的理論與BBO毫無關係
打個比方,這個意思就是:雞已經下了蛋,陳創天卻用他的“陰離子基團”理論透過資料操控來證明了雞是母的。
然而就是這樣,不妨礙陳創天繼續做他的中國牌晶體之父:1998年,在這篇論文出世的第二年,陳創天調離福建物構所,去了中科院理化所。不久後,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再不久,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創天是如何瞞天過海,把福建物構所十幾年、幾十人的辛苦實驗培養出來的晶體,全部打包成了他的“陰離子基團理論”指導下合成出來的產物的呢?
我在陳創天2010年發表的自述論文中清清楚楚地看到:
“於是從1979年5月開始 ,我們研究組就集中力量在硼酸鹽系列中探索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很快 就發現低溫相偏硼酸鋇(β-BaB2O4 , 簡稱 BBO)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的候選者[8]。”
2010年,陳創天自述論文,其中引文8,便是陳長章1979年那篇開創性的實驗論文
而陳創天自述論文提到1979年5月開始的BBO研究,其中引文8,便是陳長章1979年那篇開創性的實驗論文!但是在陳創天的論文裡,全部變成了“我們研究組”。
於是乎,一代人的成就,這一切,都成了一人理論之下的產物。
荒天下之大謬。
第五章 後記
1997年,盧嘉錫院士,聯同前福建物構所副所長吳新濤院士,物構所所長梁敬魁院士,現物構所黨委書記程文旦教授等五人,聯名在中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的《科學通報》上發表文章。鄭重指出:
“BBO新晶體的發現與(陳創天的)陰離子基團理論無關,這當然是無疑的”
該文章由一位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一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一位中國科學院院長,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物構所黨委書記,五位作者全都是“重量級”教授。
是什麼樣的憤怒,才會讓一位85高齡、德高望重的中科院院長,對自己曾經的愛徒,發出這樣的怒吼!
然而即便是這樣,此文刊登之後,毫無波瀾地沉入大海,再無聲息。
我看了那篇原福建物構所所長髮表的公開舉報資料,我無法公佈一切,這裡的截圖內容,似乎回答了一切。
原福建物構所所長髮表公開舉報資料
真正的BBO晶體發明人不知所蹤,杳無聲息。
而1997年這篇論文的英文版,已經被sci-hub收錄。
sci-hub收錄1997年盧嘉錫等釋出的論文英文版
參考資料:
1997年盧嘉錫院士領銜發表論文英文版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2882747
1997年盧嘉錫院士領銜發表論文中文版連結:https://www.docin.com/p-1481812411.html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洪茂椿院士主頁裡有兩項陳長章資訊:http://www.fjirsm.cas.cn/research/R1/hmc/yjcg/
陳長章百度學術主頁:http://a.xueshu.baidu.com/scholarID/CN-BO75UK6J
陳創天2010年發表自述文章:http://ipc.cas.cn/zt/cct/hyjn/201812/P02018121764517789119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