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橙獎始於2018年8月,是業內最早為發掘中國青年學者而設立的公益性學術評選。此後,企業支援青年科研遂成風潮。青橙獎面向不超過35歲的年輕學者,他們通常博士畢業不久,剛剛步入獨挑大樑的關鍵時期。
1.陳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他創造了新的工具,解決了復幾何領域的重要猜想。
陳杲,1994年生,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2008年入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12歲上高中,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攻讀數學博士學位,22歲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
父親是位教育家陳錢林,全國知名校長,現任廣東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
2.方璐(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率先提出了大規模可重構光電計算理論與架構,為百億畫素光場智慧成像提供了新路徑。
方璐,女,1986年生,浙江衢州人,博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先後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率先提出了大規模可重構光電計算理論與架構,為百億畫素光場智慧成像提供了新路徑。22歲讀博,26歲拿下副教授頭銜。
3.金鑫(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研究員)
他透過軟體定義的“網-存-算”融合方法與技術,對雲計算系統大規模、分散式、異構化的硬體資源進行管理和最佳化。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副教授
4.劉淵(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教授)
他聚焦新型微電子的加工工藝,實現了更小尺寸的半導體器件。
2010年-2015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材料科學工程, 博士
2006年-2010年 浙江大學, 電子資訊工程, 學士
研究領域:
1.基於低維(0維,1維,2維)材料的新型半導體電子器件與光學器件。
2.基於二維-三維材料異質整合的高效能微電子器件。
3.薄膜電晶體及顯示器件。
4.柔性及可穿戴電子器件及電路整合。
5.陸盈盈(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研究員)
她研究鋰電池安全性,助力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兼顧的下一代鋰電。
1988年11月出生,女,學者,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學士學位,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浙江大學特聘研究員,具有博士生招生資格。
6.王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員)
他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結核分枝桿菌等致病微生物病原體的多個重要藥物靶標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為相應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2005年,王權考入南開大學,本科就讀於南開資訊科技與科學學院,2014年,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畢業,2014年至2015年,他前往牛津大學牛津粒子成像中心訪問,回國後擔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和課題組長;2020年2月,王權正式加入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免疫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研究員。
7.王志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他專注於拓撲量子材料的研究,發展拓撲理論,預言拓撲新材料,為實現新型量子器件帶來了新機遇。
出生於1986年,物理天才,發表SCI論文70餘篇,被引用1.1 萬餘次,個人H因子高達39。201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4-201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18年加入中科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相關成果“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1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入選2019和2020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物理領域榜單。2020年獲得國際純粹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頒發的“計算物理青年科學家獎”。
8.韋東奕(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
他發展了預解估計方法和波運算元方法,解決了流動穩定性的數學理論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公開問題。
韋東奕,007年升入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08年高一時參加第4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滿分獲得金牌 ;2009年高二時參加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滿分獲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就讀;2014年本科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碩博連讀;2018年博士畢業後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韋神的父親是韋忠禮,浙江東陽人,教授,博士,中共黨員,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控制理論和控制工程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幹培養物件,校級拔尖人才。擔任了本科生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實變函式》, 研究生課程的《數學物理方法》,《數值分析》,《線性泛函分析》,《非線性泛函分析》,《拓撲方法與變法方法》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採用靈活多樣教學形式和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取得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9.趙慧嬋(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她研製了新型柔性光電觸覺感測器和高功率人工肌肉,推動了新形態機器人本體設計方法的發展。
趙慧嬋,1989年出生于山東淄博。2008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她還輔修了經濟學。2012至2017年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博士,2017至2018/07, 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博士後。
研究方向為軟體機器人(Soft Robotics)、剛柔並濟機器人以及先進機器人的製造方法等
10.朱飛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高階工程師、產品高階主任設計師)
他實現了MEMS固態鐳射雷達的首次在軌成功應用,設計的實時、魯棒的著陸點自主選擇視覺導航演算法,保證了“天問一號”的成功軟著陸。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高階工程師、產品高階主任設計師,“天問一號”火星著陸多功能避障敏感器主任設計師。
結尾的話:
在這個明星主宰流量的娛樂時代,科學家確實需要被看見,向2021年達摩院青橙獎得主學習,做挑起時代大梁的有為青年,讓他們的光照耀凡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