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平,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雜交小麥崗位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專案首席科學家;建立的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引領著國際雜交小麥學科發展方向,為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發表論文138篇(SCI論文32篇),授權專利41項、新品種保護權7項,制定標準6項,育成小麥新品種 22個(雜交小麥品種12個),獲國家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6項。
“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在巴基斯坦、烏茲別克等國家的成功示範應用,得到了以饢、餅等麵食為主食的當地人民的喜愛與歡迎。
小麥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作物的雜種優勢利用被稱為是“第二次綠色革命”。幾十年前,第二次綠色革命在玉米、水稻、蔬菜等作物上都取得了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袁隆平先生曾經說過,雜交小麥的大面積應用推廣意義重大。然而,雜交小麥非常難,前人研究了一百年多年,也未能取得有效突破。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的關於雜交小麥的研究比較領先,但是一直未能實現雜交小麥的大面積的產業化應用。趙昌平團隊透過34年的潛心研究,使北京“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成為了雜交小麥在全球的領導品牌。
“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所利用的特殊光溫敏性雄性不育種質資源,目前僅有中國擁有,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技術體系具有完全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其整體研發水平和應用速度領跑國際雜交小麥領域。
“科學難點”與“技術瓶頸”的攻克
雜交小麥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難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科學難點,二是技術瓶頸。就像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一樣,要解決起來需要系統性的科學攻關。
雜交小麥的科學問題主要是解決小麥的雄性不育系體系問題,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其中包括不育系繁殖問題、恢復問題、異交生物學問題等三大科學難點,都有待探索與揭示。直到小麥光溫敏不育系的首次發現,這一世界性難題的解決才迎來曙光。
趙昌平團隊在解決了科學難點之後,第二步就是科學技術的應用與商業化,也就是攻克“核心技術瓶頸”,其中包括強優勢品種選育,種子高效生產與全程機械化,以及示範、推廣、配套技術等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將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銜接起來,實現全產業鏈條的高效運轉,開創中國特色雜交小麥產業化之路,就是趙昌平團隊這些年來攻克的關鍵點。
北京:小麥育種創新
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北京市的小麥的科學研究和種業創新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建國以來,北京市選育出了一系列品種適用於在全國,特別是北部地區大面積種植。“京麥”系列雜交小麥的突破,是北京市小麥育種技術創新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重大品牌。
從2013年開始,雜交小麥走出國門,在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試種成功,增產幅度可達20-30%,已初步構建了以巴基斯坦為核心的國際雜交小麥試驗示範網路,並開始實現了商業化運作。
據趙昌平研究員介紹,“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在巴基斯坦、烏茲別克等伊斯蘭國家以及一些歐洲地區受到極大的關注與歡迎,“我們相信,在今後5-10年期間,雜交小麥將會像我們國家的雜交水稻一樣,在糧食安全、和自主創新以及現代種業方面發揮同樣的重大作用,可以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做出貢獻。”
趙昌平研究員認為,從資源、人才、環境等各個方面綜合來看,北京具有打造全球種業之都的基礎和條件。尤其在在人才和科技創新方面,北京市在全球表現突出。目前,北京的種業如玉米、蔬菜、畜禽等,均走在全國前列。未來,我們期望小麥的高階種業——北京雜交小麥走到國際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