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北方地區的暴雨洪災仍讓人們記憶猶新,7月中下旬,河南的鄭州、新鄉、焦作、安陽、鶴壁等地普降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很多良田變成一片澤國,之後河北的邯鄲、邢臺、山東的菏澤、濟寧等地也暴雨成災,直到今年的10月上旬,我國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湖北、四川、陝西、山西等地不少地方的降雨量都比往年偏多,農業生產遭受較大破壞,糧食減產可說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據《央視新聞》等不少國內媒體的報道稱,10月20日,我國農業農村部在一場釋出會上通報2021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執行情況時,卻稱雖然我國今年極端天氣多發,許多地方農作物受災,但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的農業災情是近10年來最輕的一年,糧食總產量將再創新高,這是怎麼回事呢?
該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稱:今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大約為1億畝,但實際上近10年來我國平均每年農作物的受災面積都在3.6億畝左右,那麼從受災面積和程度上看,我國今年的農業災情應該是近10年中最輕的一年了,而且這同時也意味著今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這應該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了,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民朋友,對很多人來說,今年的降雨量之大都是平生僅見,怎麼我國的受災面積反倒不大,農業生產是成了最輕的一年呢?
這個需要從兩方面去看,今年水災出現的時間和麵積。從時間上來看是今年我國北方地區的降雨主要出現在夏秋季節,今年冬小麥的收穫不受任何影響,7月14日的時候,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21年夏糧產量資料顯示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2916億斤),比去年增加了296.7萬噸(59.3億斤),增長2.1%,其中小麥產量為13434萬噸(2687億斤),比去年增加258.9萬噸(51.8億斤),增長2.0%,這樣的增長幅度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為今年實現年初確定的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今年夏秋季節雨量偏多,很多地區出現了水災洪災,但是我國是世介面積第三大國,可供農業生產的良田遍佈全國各省區,今年8月26日,我國自然資源部公佈了第3次全國土地普查的資料成果,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這些耕地並不是集中在一起的,其主要部分分佈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河套平原等,另外還有一些山間盆地和丘陵梯田等,其分佈相當分散,而今年我國鬧水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中南部、四川東北部、以及陝西和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等,並非全國範圍的水災,不至於造成全國的糧食收成大幅減產。
潘文博還講到,從各地秋收和農情排程情況來看,我國河南、山西、陝西當地的秋糧確實是減產了,但我國其他秋糧主產區多數是相比往年增產的,比如東北四省區,今年增收就比較多,所以從全國範圍來看,秋糧的產量是有減有增的,而且目前來看增得比減得多。這必須得感謝我國的地大物博呀。
年齡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幾十年前農民還都是看天吃飯,如果某個地方出現了水災、旱災或蝗災等,農田裡往往就沒了收成,那麼那個地方的人就不得不出去逃荒(舉家搬到另一個地方想辦法生存)或拾荒(去別的地方討飯吃),現在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了,有國家的救濟糧款保生活,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捐贈輔助,災區人民的生活都是能過下去的。
在農業生產上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上述出現水災的地方,其實也並非所有的農作物都被淹被毀,一般都是地勢低窪的地方被淹,這樣的地方可能顆粒無收,但在相對較高的地方,農作物還是可以生長的,產量雖有所減產,但也仍然是有收穫的,這是由於如今的水利條件和設施都十分便利,不是特別低的地方的農田排水也相對方便,使得農作物受天災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也說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已具有相當的先進性,天災造成糧食減產的作用正越來越小。
參考資料:
《南方都市報》10月20日文章《農業農村部:今年農作物受災面積1億畝,災情是近十年最輕的》
《科技日報》10月20日文章《農業農村部: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