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秸稈大國。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不斷髮展,仍有大量的秸稈廢棄物被就地焚燒、填埋。粗放處理方式造成環境汙染,導致生物質資源浪費。秸稈中蘊含著大量可被轉化的生物質(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經厭氧消化後可轉化為生物天然氣,實現秸稈的 “變廢為寶”。
然而,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甲烷產率較低長期以來是制約該技術規模化應用的重要因素。近來,一些研究發現活性炭的新增可以顯著提升厭氧消化系統的產氣效能,且在廢水、餐廚、果蔬垃圾的處理中均取得成功應用。但有一些研究提出活性炭的新增反而會抑制甲烷的生成。
為全面探究活性炭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解智傑在研究員李東的指導下,分別構建了中溫和高溫兩套秸稈厭氧消化系統,並綜合評價了活性炭對不同系統的生物和非生物影響。結果顯示,相同劑量的活性炭(10g/L)在不同溫度下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的甲烷產率產生了不同影響。高溫條件下,活性炭的存在促進了秸稈的降解,並提高了系統的甲烷產率;中溫條件下,新增活性炭雖然使秸稈的降解率提高了6.48%,卻使系統的甲烷產率降低了8.16%。研究針對“相同劑量活性炭在不同溫度下產生了不同作用效果”以及“中溫系統秸稈降解率提高但甲烷產率降低”這兩個矛盾現象,提出了“中溫條件下活性炭對碳源物質的吸附是造成系統甲烷產率降低的重要原因”這一科學假說。脫附實驗及微生物群落分析驗證了該假說並闡明瞭其生物及非生物機理。研究表明,中溫系統中活性炭對碳源(CO2、揮發性脂肪酸)物質的吸附使氫型產甲烷菌的底物顯著減少,進而使得系統產甲烷代謝通路發生了顯著變化。此外,活性炭在中溫條件下對Bathyarchaeia(可利用甲烷進行產能代謝)的誘導也是系統甲烷產率降低的重要原因。而同樣劑量活性炭對高溫系統產氣表現出促進的機理在於:活性炭在高溫條件下吸附能力較弱,未誘導產生Bathyarchaeia以及更加集中的碳代謝流向甲烷。該研究綜合評估了活性炭對不同溫度下秸稈厭氧消化過程的影響,進一步分析並揭示了實驗中出現的兩個矛盾現象內在機理,為該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川省科技計劃專案、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援。
活性炭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的生物和非生物影響
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