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朋友賣玉米時,可能遇到一些“套路”,本來能賣幾千元,但是經過糧販“操作”後,少了幾百元,自己還不知道。比如電子遙控器控制稱重時的重量。或者會消失的筆,看似寫上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消失了。再或是在水箱裡面注水等。這些“套路”隨著農戶們的傳播,基本上都已瞭解,近幾年來,已經越來越少,但個別地區也還存在。
老“套路”行不通,就會有新“套路”出現,在小幫手高產交流群,就有群友說了今年他賣玉米遇到的事情,預計被騙了300多斤的玉米,但當時沒有證據,也就只能自認倒黴了。具體怎麼回事?商販用了怎麼樣的“套路”?小幫手詳細問了這位群友後,下面和朋友們說說。
該群友的群名叫“薛”,就以老薛來稱呼。老薛今年種了3畝地的玉米,9月底10月初,當地降雨多,導致田間土壤溼,輪式收割機進不去,採用的是履帶式收割機,一畝地收費200元,雖然有點貴,但是周邊鄰居基本上都收了,自己也使用履帶式收割機收了。
履帶式收割機收出來的直接是玉米粒,收穫完畢後,老薛把玉米粒拉回家,晾在了自家院子裡。玉米收穫後,含水量較大,摸起來感覺就很潮,晾了一夜之後,準備第二天繼續晾曬,曬乾後裝袋賣。到了第二天,天氣預報說有雨,眼看著天空黑了起來,擔心院子裡容易有積水,如果玉米被水泡了,就賣不上高價,吃過早飯,就趕緊裝袋了。
吃過中午飯後,聽見村裡面來了下鄉收購玉米的糧販吆喝聲,2個人,開著大篷車,後面進行了加裝,方便多裝糧食,下鄉的糧販基本上都會這樣做,並且走到老薛門口時,三輪車後面已經裝了一部分玉米粒。
老薛本來就想問問,溼玉米收不收,商販停下車說,只要不是特別溼,都可以收,並且手裡拿的有測量水分的儀器。接著老薛就讓商販去測量一下院子裡晾曬的玉米粒,測出來含水量20%,可以收。不過價格沒有幹玉米粒高,給了1.10元/斤。
老薛仔細考慮了一下,如果一直沒有晴天,玉米無法正常晾曬,雖然現在已經裝袋,但是含水量還較大,擔心會發黴。而糧販給的價格還能接受,猶豫再三,就讓商販稱重。
3畝地的玉米粒,一共裝了28袋,袋子大小是一樣的,只不過有些裝的滿一些,有些裝的少一些。商販把他的秤拿下來後,老薛先自己站上測量了體重,秤沒問題,開始稱重玉米。總共稱重了8次,有一次稱重4袋,有一次稱5袋,還有稱3袋的,每稱一次,商販都會在本子上計一次數,還讓老薛看。並且每次稱重完畢後,直接把裝袋的玉米,倒入了大篷車內,這是重點,大家要注意。
8次稱重完畢後,本子上記了8個數,相加之後,總重量為2530斤,老薛看了看,也沒問題,按照1.10元/斤的價格,計算得出收益2783元,老薛說,也沒還價,給個整數吧,最終給了2800元。
到了晚上,老薛想起了下午賣玉米的事情,感覺受騙了。原因是自己裝了28袋玉米,每袋玉米基本上是100斤左右,有些少的,也有95斤,總重應該在2800斤左右才對,而他們稱重後才2500多斤,大概少了300斤左右。
又想想賣玉米時發生的事,也有很多蹊蹺,其一,糧販稱重時,每一次不是按照5袋5袋稱重,而是沒有規律,如果每次5袋稱重,每次計數的重量相差不大,而他們沒有規律,就不無法對比。其二,每次稱重後,直接倒入車廂內,原本就有散玉米,再倒進去之後,農戶想反悔都來不及,也就無法進行對質。
而自己大概少了300斤,可能就是在計數過程中,少寫了,比如,稱重5袋玉米的數字,應該是400多,或者是500多,但是計數的時候,趁自己不注意,寫了300多,只能怪自己沒仔細,也怨不得別人,自認倒黴吧。
事情說到這,這件事基本上就結束了,透過老薛的事,相信不少朋友都有感觸,也從中學到了一些東西。而小幫手給大家提兩個建議,希望以後在賣糧過程中,能夠特別注意:
1、賣糧時,糧販計數,自己也計數,雙方都計數,最後對照,數字完全吻合,計算總重量,數字不吻合,重新稱重。一般情況下,糧販看到賣家也計數,不再會動手腳。
2、賣糧時,遇到車上本來就有散糧的情況,也要多個心眼,稱重後,不要讓他們急於倒入車廂,可以等稱重完畢,重量沒問題後,再讓他們倒進去。
上述就是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希望看到這的朋友,在以後賣玉米時,多留個心眼,不要當時忙,中了個別糧販的“套路”。畢竟,幾百斤玉米,對於農民朋友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問問朋友們,你在賣糧時遇到過類似的“套路”嗎?或者其他的騙局,可以一起來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