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治療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一線治療的首選。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南,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應給予內分泌治療,透過抑制機體雌激素的分泌而降低乳腺癌患者復發和轉移。
副作用為內分泌治療面臨的巨大難題
然而,服用內分泌治療藥物的患者會出現相關毒副反應。部分患者在接受內分泌治療時,因體內雌激素減少影響女性內分泌環境,出現一系列身體及精神心理的症狀,如面部潮紅、烘熱汗出、煩躁易怒、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等,甚至是血脂代謝異常、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等。而由於內分泌治療往往需要持5-10年之久,導致出現許多患者因為無法耐受內分泌治療所產生的併發症而自行減少藥物,甚至是不服用藥物,從而導致腫瘤復發。
如何有效的緩解降低內分泌治療併發症的出現,對於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提升治療效果有很重要的意義。
中醫輔助治療,有效改善內分泌治療副作用
近年來,眾多學者發現,中藥可透過多靶點多通路發揮抗癌作用,如直接抑制癌細胞生長、誘導癌細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等。一些中藥還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減輕西藥治療的副作用,激發患者自身抗癌能力,達到間接抗癌作用。
樂啟生敖傑男教授表示:“中醫藥治療從整體觀出發, 辨證分析, 透過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臟腑經絡, 可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內分泌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 增加其治療依從性, 改善生存質量。因此, 在行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時最好配合行中醫藥治療, 透過中醫治療來降低內分泌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 使輔助內分泌治療療效達到最佳。
中醫認為,乳腺癌發病主要責之於肝脾,與氣血相關。當代醫家也認為正氣不足是乳腺癌發病的內在基礎,情志失調、肝失疏洩是重要發病因素。內分泌治療期患者多已經歷諸多西醫治療,氣血虧損、臟腑失調,在此基礎上出現的類更年期綜合徵病機複雜,因此肝氣不疏, 脾失運化, 腎氣虧虛, 痰瘀互結, 故肝脾腎功能失調為本病之本, 痰溼瘀蘊結為該病之標。
因此臨床上其中醫治療以補腎健脾、疏肝理氣、化痰利溼、活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法,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產生的症狀進行辨證論治。
病例分享:
諸女士,女,48歲。初診日期:2020年3月31日。患者右乳乳腺癌化療後、術後3年餘,持續使用內分泌治療中,但是在治療後,患者經常感到潮熱出汗,口乾多飲,加上術後情緒一直低落,時常不自主悲傷哭泣,因此睡眠質量較差,經常醒後難以入睡,且伴有腰膝痠軟,時而畏寒。後前來敖傑男教授門診就診。
西醫診斷:類圍絕經期綜合徵;中醫診斷:絕經前後諸證;辨證:肝腎陰虛兼腎陽虛;治法:平調陰陽,滋腎疏肝,養心安神;方予百合地黃湯合甘麥大棗湯加味。處方:生地黃、 浮小麥、蒲公英、地骨皮、蜂房、天龍等多為藥材,共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4月7日): 汗出較前減少,緊張時仍易全身潮熱汗出,納增,餘症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礎上浮小麥改淮小麥,去地骨皮、芡實、蒲公英,加生酸棗仁、炒酸棗仁。14劑。
三診(4月21日): 睡眠較前改善,全身潮熱汗出明顯減輕,口稍幹,家屬訴其情緒有所改善。上方去熟地黃,共14劑。藥後患者未再出現明顯的潮熱汗出,納眠無殊,長期門診治療中。
按 乳腺癌患者長期內分泌治療時,會出現包括潮熱、乏力、關節痛、噁心、脫髮、皮疹、食慾不振或增加、抑鬱、血栓等諸多的不良反應。敖傑男教授認為,患者年歲漸長,該加上長期受治療副作用之苦,加之心態不佳,最終出現了肝腎陰虛之證,陰不涵陽,陰陽失和。骨治療以益氣除熱、養心陰為主,既可補虛滋陰,又清利祛邪,使得陰平陽秘,則氣血調和,諸症自除。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來說,手術、放化療、內分泌治療仍然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不過隨著科學家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認識不斷深入,以及治療理念的轉變與更新,乳腺癌的治療進入了綜合治療時代。在《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中,也強調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能夠有效的緩解術後帶來的副作用。而中醫藥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其應用為治療乳腺癌術後併發症、解決化療耐藥、減輕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的副作用、增加乳腺癌生物治療的有效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