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體觀原則
整體觀原則,包含整體全面地認識人體自身心身和全面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體疾病的影響兩方面。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以及機體內部各臟器官之間都是統一的整體,在臨證思維時必須從整體出發,全面地觀察和分析病情,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在視集和觀察病人臨床資料時,必須從整體出發,人體的官竅、肌表、筋骨和經絡,都與髒息息
相關,內外相通,人體一旦發病出現病理反應時,內部的病可表現於外,外部的病可傳變入裡,臨證時既要診察區域性,也要審察全身,不可偏廢,才能做到不疏忽、不遺漏任何有價值的臨床表現。
(二)動態觀原則
疾病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不是靜止的和一成不變的患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病人,或者同一病人在不同的病理階段,疾病的反應是不同的;特別是一些急重病證患者,其病情發展更是瞬息萬變,一些臨床表現往往稍縱即逝。所以,在進行臨證思維時必須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去觀察和分析病情,根據病情的發展變化,及時改變或調整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三)治病求本
疾病是複雜的,千變萬化的,臨床症狀錯綜複雜臨證時應善於從複雜的表現中,透過現象,找出疾病的本質,從根本上入手,針對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即“治病求本”,這是中醫治療學的總原則另外,在治療疾病時,還應注意疾病經常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因此“標”“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一組相對的辯證概念,臨床應分清標本,抓住疾病的本質,才能予以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