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運動而摔倒、胳膊受傷的病人,如果第一時間沒有得到完善治療,肘部就會僵硬而無法自如行動。年輕的賽車手張文海就是如此。幾乎所有的醫生都告知他,今後可能開不了賽車。但是張文海抱著最後的希望。他來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要想保住自己的手臂,他要找到一個人。”
他要找的那個能夠改變他命運的人,就是六院副院長、骨外科學博士、肘關節專家範存義醫生。
手術難度很大。範醫生帶領他的團隊,先徹底切除與清潔小張肘關節多餘骨化增生與粘連部分。像水泥一樣的增生包裹著小張的肘關節,限制關節活動,使得他的手臂已經不能動彈了。接著,範醫生替他安裝橈骨假體,使之可以幫助前臂旋轉動作。他原來的橈骨基本全碎了。
肱動脈、中樞神經、橈神經,這三種肘關節的神經若有受傷,就會影響手部運動。範醫生在進行手術的第三部分之時,小心翼翼……
手術成功了!當張文海把自己的手臂伸向自己的面孔,那張年輕的臉頓時放出了光芒。太神奇了!他可以重返賽場、實現人生夢想了。
範存義醫生,長期從事骨科領域的臨床和基礎工作,在肢體功能重建、神經修復和粘連防治等方面成績突出,特別在肘關節功能障礙的治療方面提出了獨到的理論。創立肘關節功能障礙臨床分型和肘關節功能“上海評價體系”,實現精準治療和科學評價。創新多項關鍵肘關節功能重建技術,實現“動-靜”結合,達到早期康復目標。提出併發症防治新策略,全面提升療效。牽頭制定我國首個肘關節功能障礙診療專家共識,形成國內最大的診療平臺。率先採用“依型量級”、“雙柱理論”及“按需重建”等理念治療橈骨頭骨折、肱骨遠端骨折、恐怖三聯徵等肘關節周圍複雜損傷,有效預防功能障礙發生。相關成果得到國內外同道高度評價。張文海,只是範醫生診治的眾多患者的其中之一。
當小張向範醫生髮來他在賽車場上參加比賽的照片時,那也是範醫生深深欣慰的時刻。
2012年10月26日,市六東院:建築面積7.2萬多平方米,集醫、教、研於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在滴水湖畔建成並開業試執行。範存義醫生,被任命為東院常務副院長。全科門診,600張床位,團隊快速建立。東院近千人的攻堅克難,一下子解決了方圓78公里當地百姓的日常看病難題;保障了臨港新片區舉辦的科學家論壇等科學活動,以及周邊的賽事。長三角的病人沾了臨港新醫院的福氣。範醫生在東院的手術病人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手臂疑難雜症者。
範存義醫生,把他追求醫學治療的精湛與創新,同樣運用到醫院的行政管理上。他說:“管理靠完善的制度執行,而不是依靠個人的好惡。這樣,每個人的潛力得以發揮。”工作的激情,於看病、於管理、於科研、於授課,在他是一致的。
市六東院蟬聯2015-2016、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單位。榮獲2019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獲得周邊老百姓的信任與讚譽。是臨港建設和發展的“安全”後方與保障。
2014年,範存義醫生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他主持的課題《創傷後肘關節功能障礙關鍵治療技術的建立及臨床應用》於2020年,獲得該年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透過公示)。
成功者總是多聲部的,像交響樂那般雄渾壯闊。在責任與創新之間追求完美,在範醫生的主題曲中,我聽到了英雄主義動人的旋律。(楊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