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留學生回應嫌生活費少罵父親:誤會#的話題引爆網路。
事情發酵於10月15日,有網民曬出了幾張聊天截圖,內容是一對父女因生活費問題起了爭執。
女生的父親問到,“早上好!14.83歐元是打車,44.52歐元是買什麼呀?”
她則回覆,“44歐元是去超市買生活用品”。父親又表示,給她的信用卡主要用於應急,平常儘量不要使用。
緊接著兩人談及生活費的問題。對話裡,父親表示希望女兒能夠在生活中儘量節約一點,每月控制在1萬元左右。
女生則說自己也要消費,也要吃及用,同時認為自己只是買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父親則是說到自己每個月工資也有限,“爸爸不是跟你吵架,是希望你懂事,能理解爸爸的不容易。”“爸爸已經51歲了,已經老了,沒有能力一直養你。”
從聊天記錄看到,父親的晚飯只是普通的雞蛋羹和小菜,女兒則抱怨自己吃飯營養不均衡。
之後,女兒還在一微信群內發了辱罵自己父親的內容,“用了50歐元就大清早跟我吵架的噁心玩意。”
事件發酵後,不少網友對該女生的行為表示氣憤。當事女生回應因生活費不足辱罵父親:當時生活費還沒有到賬,自己已沒有錢吃飯了,所以暫用父親的信用卡消費,被父親卻誤認為自己在花額外的錢。
在社交平臺上,網民開始對這條新聞中的女兒進行口誅筆伐。有留學生對西班牙生活成本進行剖析,認為一個留學生的正常生活消費應該不需要一萬人民幣。
更有網民爆料,這個女兒在2020年3月從境外回國後,逃避隔離政策,在有發燒的情況下,從機場前往隔離酒店大巴上跳車。
無意對女兒的個人隱私進行侵犯,從這個新聞中,我只能嗅到六個字——“中年人的不易”。
中年以後的人,時常會覺得孤獨。
因為一睜開眼,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而他卻無人依靠。
這是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下的話。
從有限的新聞資訊和網友爆料中,能夠得出幾個資訊:
1,父親是一位五十一歲的北大畢業生,月薪一萬三。不算低,也不算高,尤其在上海這個城市。
2,根據時間推算,這位父親應該是1990年左右考入北大的,那個高考競爭最激烈,真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年代。可以想象那個時候,年輕的他,頂著天之驕子的頭銜,該有多麼意氣風發。
3,這位北大畢業的父親,他的女兒並沒有考上一所本科學校,根據當事人對媒體的回應,女兒是大專輟學,目前在西班牙讀本科。
同樣無意對這位父親的人生選擇,培養子女的做法做指摘。也許這位父親從事著一項工資不高但是有社會意義的職業,也許他已經在教育子女上盡力了,但是能夠想象,每個夜晚,這個父親想到生活的壓力,女兒的不順,或者同學的意氣風發,家庭的瑣事,他該有多麼“絕望”。
這當然只是一種“傲慢”的猜測,也許這位父親自己反而能夠在生活中得到“小確幸”,但是他的確代表了今天中年人的一種無奈和悲哀。
每每新聞裡出現中年人,上熱搜就特別容易。中年人的窮和慫,早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一邊是買房的剛需,一邊是失業的危機,更別說再去投資做什麼事業,中年人是看著最富,骨子裡最窮的一批人。
中國有句古語: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可如今的人到一過30歲,困惑卻是最多了。白巖松在演講中曾經說,他在快40歲的時候,經常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儘管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提出的年齡分段中將45歲至59歲視為中年人,但在如今的中國人看來,35歲到65歲,差不多都可以說是“中年期”。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醫療技術的發展,現代人預期壽命隨之提升。現代社會,中年人需要揹負四座大山:房貸、車貸、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其中,房貸和車貸是現代金融創制的產品,網際網路社會助推它們大行其道,人們一旦揹負,往往就是二三十年。三十年,在過去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正常人的一輩子,某個社會中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而如今,完全可能只是人們的“中年期”。
由於身處“延長性生命週期”,中年人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的時間也大為延長。孩子從出生、上幼兒園到25歲左右碩士畢業,至少25年左右“教育子女”的重擔在肩,不能輕易卸下。而以現在的醫療技術水平,“八十歲老母”再活20年也並不稀奇,目前養老主要還是由家庭承擔,也讓這一重擔切實地落在中年人的身上。
魯豫在《偶遇》中說:
“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成年人的世界,低潮在所難免,悲歡只能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