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井陘的一些地方,越發覺得井陘真的是一個山奇水秀風景美麗的地方,這裡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那些淳樸善良堅毅勇敢的井陘人。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我寫了井陘西葛丹村的葛丹仙洞、太行第一奇山蒼巖山、洞陽坡吊橋、下安村秦皇古道、三峪村掛雲山、長峪村龍形古槐、七獅村甘陶河、坡頭村古水渠等。
透過這些地方和我的文章,結識了幾個井陘的朋友,例如長峪村梁氏族譜的編撰人、七獅村七獅莊園主人和臨河居主人,從他們這裡我瞭解到了更多關於井陘的特色風景、民間風俗和歷史故事。我會把這些一一寫到我的後續文章裡,讓更多的人瞭解井陘,瞭解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
這篇文章要寫的是井陘縣孫莊鄉綿蔓河畔的洛陽村,之所以改成叫“綿蔓河”,是因為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寫的威州鎮冶河畔坡頭村,網友說這條河在井陘境內不應該叫“冶河”,所以這次我沿用古書上的“綿蔓河”之稱。
相比於“冶河”,我更喜歡“綿蔓河”這個名字,“冶”字總是跟冷冰冰的鋼鐵聯絡在一起,毫無生趣,而“綿蔓”則更形象地描繪出河水綿長草木蔓生的意境。
01 水草豐滿,遊人如織
直接導航井陘縣洛陽村,就來到了洛陽村的綿蔓河邊,這裡會有當地村民引導車輛停在什麼地方,綿蔓河畔專門闢出了可以停車的空地,停車很是方便。
停好車,來到河邊,放眼望去,滿眼被這花紅柳綠的“遊人們”填充了,這裡的人多得彷彿把這綿蔓河都擠窄了,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人,而恍惚中,在人流中躺著一條若隱若現的河。
走近,看到了有些黑乎乎的河水,這河水太過渾濁,有人說是因為最近是雨季,山洪暴發漲水造成的,有可能吧,我也希望它是清澈的,像我在七獅村看到的甘陶河水一樣清澈透明。
據說這裡有成群的海鷗,白鷺等水鳥,但我卻沒有看到一隻,可能是遊人太多了,把他們嚇得躲到別的地方去了。如果撇去這“滿眼的遊人和帳篷”,單單欣賞這風景還是不錯的,開闊的河面,緩緩的流水、漫灘的河卵石以及那碧綠的青草地。
02 淌水過河,來到河中的鵝卵石灘
綿蔓河的正中有一大片凸起來的鵝卵石灘,上面也有一些遊人支上了小帳篷,如果要想到達河中的這片河灘,必須要淌著河水而過。
換上沙灘鞋,挽起褲腿,找到一條並不急流的通道,在能看到河底淺淺石頭的地方,開始下水,真正來到河中才能感受到流水的力量,看著並不湍急的河水如果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摔倒在河中。
由於河中全是鵝卵石,深一處淺一處,並不平坦,所以走起路來也是深一腳淺一腳,最好是幾個同伴相扶過河。一些穿拖鞋過河的遊人就好玩了,他們抬起腳的那一刻,拖鞋就被河水衝跑了,不過好在水流並不快,下游的人如果看到,就會趕快幫他們“急中生智”地抓住。
03 遍河灘的鵝卵石成了孩子們的天堂
穿水而過,來到綿蔓河中的這片鵝卵石灘,石灘處於綿蔓河正中,河水從石灘兩側分流而過,讓這裡形成了一個“孤島”。孩子們成了“孤島”上最快樂的居民,他們在這裡開創了一個石頭的世界。
他們用石頭在石灘上和河水中擺出各種造型,大人們看著“很無聊”的事情,孩子們竟能玩得不亦樂乎。用他們的智慧和力量搬起河中的一塊塊石頭,壘出一道道小小的河中堤壩,水流走到這裡,急時翻堤壩而過,緩時則從縫隙裡鑽出,形成了另一道由孩子們營造的風景。
帶上小桶,準備學著海邊的那些孩子一樣在這片鵝卵石灘上“趕海”,然而卻一無所獲,偶爾在石頭的縫隙裡會發現一些小魚苗,但是他們實在是太小了,小的讓你不忍心用網子去撈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將他們和河水一起捧在手中,憐愛地觀察一下他們在掌心遊動,然後又輕輕地將他們放回到石頭縫裡。他們實在是太柔弱了,讓孩子善良的心不得不產生憐惜。
04 由河灘上的亂象而想到的
洛陽村是一個千年古村,傳說當年西漢末年,漢光武帝劉秀帶兵征戰,在此地駐紮。由於劉秀是在太陽落山時到達此地,於是他就給這裡起了個“落陽”的名字,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洛陽村”。
洛陽村確實是一個好地方,它處在井陘縣與平山縣的交界之處,這裡山清水秀,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洛陽蘋果更是久負盛名,個大、色鮮、口感好,是井陘縣特色農產品的“金名片”,每年的金秋時節,這裡會舉辦觀光采摘活動。
不過這河邊滿地亂扔的垃圾確實有點讓人觸目驚心,原本非常美麗的綿蔓河溼地也因這一塊塊亂丟的垃圾而看著“滿目瘡痍”。岸邊停車場處豎著一塊牌子“丟垃圾罰款100元”,可是感覺是一點效果也沒有。
誠然,我們有必要責怪遊人的素質,可是遊人的素質哪能是一下子就提升了呢?我們國家仍處於發展階段,人們的物質水平和文化水平更是參差不齊,不能都要求達到一個統一的高度,不能像某些國家一樣把個人信用看得至高無上,更不能像某些國家一樣,每個人出門時都隨身攜帶便攜垃圾袋,將自己產生的垃圾都放到垃圾袋裡揹回家。國人素質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物質水平的發達程度,同時更是一個慢慢教化的過程,一時半會兒急不得。
但是除了教化,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有規範,規範某些東西統一放到某處地方,而這個地方你給提供了嗎?比如在遊人如此多的地方,連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都沒有,統一的垃圾收集場地沒有,公共衛生間也沒有,那遊人該怎麼辦,只能將垃圾亂丟,一個遊人丟了,根據“破窗效應”,就會有更多的人丟。那“內急”該怎麼辦?只能在河邊上找個有遮擋的地方就地解決,孩子們呢,來不及的呢,河灘上石頭縫隙裡那些人類的糞便可想而知是怎麼來的。
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呢?不光是洛陽村,井陘的好多地方都是如此,遊人只要一多,類似這種情況就會大面積出現。井陘縣是不是可以向鄰居鹿泉學習一下呢,在幾條遊人比較多的旅遊幹線,比如甘陶河、綿蔓河、太行天路等這些遊人經常去的地方,把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設定好,這不是一個景點的問題,也不是哪一個景點投資商的問題,而是整個縣一場旅遊大環境的改變。那樣遊人就會來的更多,當地的經濟就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井陘的山水是如此多嬌,井陘的歷史是如此悠遠,井陘的人們是如此純良,只是希望這片好山好水不要被辜負!
原創不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