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物被大眾稱為國寶,而實際上它們所代表和承載的內容比國寶更多,是一條我們回溯中國歷史的脈絡。
中國無論古代還是現在,在世界上最為知名的東西就是各種瓷器,當年外國人給我們中國起名的時候,就用的瓷器的英文“china”,將首字母大寫就是我們的國名“China”,這也能看出,瓷器在外國人眼中對於我們的地位。
下面我們一起來鑑賞這些五代到元的國寶級瓷珍:
這些五代到宋元的瓷器之所以被選出來,因為它們在審美元素在裡面,其造型、紋飾、釉色等窯均能反應時代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
1、五代耀州窯摩羯形水盂
1971年遼寧北票遼墓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高9.3釐米,長14釐米,寬7.4釐米。
器身呈摩羯狀,雕滿魚鱗狀紋片,兩旁雙翅伸展,尾部高揚,尾鰭張開,通體施青釉。此器原定為北方青瓷,經國家文物局一級品巡迴鑑定組認定為宋代耀州窯的產品。
此器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獨具匠心。反映了制瓷工匠的創造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青釉晶瑩素潔,胎質細膩堅硬,為耀州窯的精品之作。
此器出土於遼代早期貴族墓葬,時間為十世紀後半期至十一世紀初期,它為耀州窯青瓷斷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標準器。
點選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大縱橫》收藏大縱橫原來的《收藏大內參》,儘量多給藏友一些收藏參考!12篇原創內容公眾號
2、五代越窯蓮花式託盞
五代,1956年江蘇蘇州虎丘雲巖寺塔塔層第三層出土,現藏蘇州博物館。
此件器物由碗和其下的盞託組合而成,通高13.2釐米,其中碗高8.9釐米、口徑13.8釐米;盞託高6.6釐米、口徑14.9釐米、底徑9.3釐米。
碗為直口深腹,外壁飾浮雕蓮花三組,盞託的形狀如豆,上部為翻口盤,刻劃雙鉤仰蓮兩組,下部為向外撇的圈足,飾浮雕覆狀蓮瓣紋。下承以蓮花形託。文物儲存完好,可稱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絕倫,出類拔萃。
3、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樑倒流壺
五代,通高18.3釐米,腹徑14.3釐米,腹深12釐米。
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此壺設計巧妙,由於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時需將壺倒置而得名。通體施青釉。裝飾技法有刻劃、堆貼等,堆貼子母獅生動形象,刻花纏枝牡丹紋有浮雕感,線條流暢,為五代時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珍品。
4、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北宋,高12.9釐米,口徑18釐米,底徑17.8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徑度相同。外壁近口及近足處各凸起弦紋兩道,腹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
外底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裡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
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瓷樽始於宋,汝窯、定窯、龍泉窯均有燒造,為陳設用
5、北宋官窯弦紋瓶
宋,高33.6釐米,口徑9.9釐米,足徑14.2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供穿帶。頸至腹部凸起7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器身佈滿大片紋,縱橫交錯。
此瓶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形體高大,造型端莊古樸,線條優美,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器體有“紫口鐵足”的官窯器特徵,為官窯瓷器的上乘之作。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稜和絃紋為飾。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
釉色以粉青為主。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
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或稱“開片”、“龜裂”。
6、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高32.6釐米,口徑26釐米,足徑21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稜,俗稱“出戟”。
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稜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託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
7、北宋定窯白釉刻蓮花瓣紋龍首淨瓶
北宋時期,1969年河北定縣淨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定州市博物館。
高60.5釐米,口徑2釐米,足徑10.1釐米。
淨瓶又叫軍持,起源於佛教的發源地 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是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的用於貯水淨手用的器皿。
此器採用堆貼、刻花和劃花的技法,飾有龍首、蓮瓣紋和卷草紋等。淨瓶小口長頸,中部 附一輪狀圓盤,頸上部三道凸弦紋之間,刻有蓮瓣紋。圓盤上刻蓮紋。長頸下部是竹節紋。
圓肩處刻三層覆蓮紋。鼓腹處刻菊紋,腹部至臥足處,是四層仰蓮紋。
整體紋飾以佛教崇尚的荷花為主,給該器增添了聖潔端莊之美。肩一側堆塑龍首流,龍頸短粗,雙角上聳,龍首高揚,該器胎體潔白細膩,通體飾白釉,為定窯的產品。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著稱。淨瓶形體高大,為定窯瓷器彙總尺寸最大的一件,實屬罕見;器形規整,顯示出定窯制瓷成型、燒造工藝之高超;刻 劃裝飾刀法犀利、紋飾線條流暢,釉色潔白如雪,為定窯白瓷中的絕品。
此器於北宋至道元年(995年)放入塔基地宮中,它對定窯白瓷的分期斷代研究提供了寶 貴的資料。
8、宋代 登封窯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
該瓶高32.3釐米,口徑7.3釐米,足徑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形似橄欖,圈足。胎為灰褐色,施白色化妝土。瓶身刻劃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翹尾,均矯捷兇猛, 搏鬥於草叢中,襯以洞石、芭蕉,近底處有一週蓮瓣紋。圖案以外空白處戳印珍珠形小圓圈。
此瓶製作規整,線條流暢,色調和諧,繪畫生動寫實,筆法蒼勁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窯作品。
9、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為景德鎮窯產品。高44.1cm、口徑5.5cm、腹徑28.4cm、底徑13cm。現藏南京博物館。
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淨,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
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並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佈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蕭何月下追韓信”人物故事,主次分明,繁而不亂渾然一體。以古代歷史為裝飾題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經常使用,反映出當時戲曲故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瓶上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栩栩如生。
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漿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且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此器形體高大,造型秀美,紋飾題材罕見,繪畫精湛,紋飾線條圓潤流暢,青花色澤純正濃豔,且為紀年墓葬出土,儲存完整,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為中國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藝、繪畫、燒製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0、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高43.5cm,口徑5.5cm,底徑14cm,最大腹徑25.3cm現藏揚州博物館
該瓶口小頸短,口沿平坦,肩豐漸滑,肩以下逐步收斂,至近底處微微外撇。梅瓶腹部刻劃出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其紋飾為俗稱的趕珠龍紋。
龍環繞於瓶身一週,龍首上仰,雙角微微後翹,龍眼突起,顯得炯炯有神。以藍釉點綴眼珠,在青白釉的襯托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龍張口吐舌,露出利齒,上、下顎唇邊捲翹,頸部細長,有一束長鬣作飄拂狀。
背部背紋動感鮮明。伸出的四肢指尖鋒利。輔助紋是四朵火焰形雲,火焰的根部連有一顆小型寶珠,象浮動的珊瑚枝一樣,更加襯托出巨龍以其叱吒風雲之勢,騰飛於萬里長空之中。
梅瓶造型秀美,紋飾精美生動,藍釉呈色鮮明純正。高溫藍釉的燒製成功,代表了元代瓷器燒製的最高水準,為瓷器的顏色釉增添了新品種,為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工藝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該瓶為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