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與一位做玉石生意的朋友聊天,談到了西方珠寶與東方美玉,回來想想這個話題不小,記錄一下自己的一些淺薄的想法。
西方珠寶主要是指有機類如珍珠,無機類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其他寶石大多歸類為半寶石,在業界和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明顯不如前述這些,這裡暫不提。
這些珠寶在業界都是有比較規範的等級劃分標準的,重量、顏色、形狀、光澤、淨度、切工等等,每一項都有數個等級和標準,在鑑定和復鑑時一般不太會有較大分歧,在市場上的定價也多在一定範圍內浮動,透明度較高。
西方珠寶一般只做切割加工,大都用於首飾和裝飾品的鑲嵌,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也有某些名貴珠寶與王公貴族名人顯貴聯絡在一起,流傳著一些逸聞趣事,但大部分珠寶都只是在平民百姓的脖頸指尖默默散發著迷人的光澤,沒多少人會去追究它的前世今生。
再來說說東方的美玉。玉主要產地和流行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而最大最核心的市場是我們中國,周邊國家對玉的喜愛大多是幾千年來受我國的影響。
玉分軟玉和硬玉,優劣主要是看種水和顏色,這裡不做詳細科普,但是玉的等級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劃分,沒有很明確的標準,鑑定除了用儀器確定化學成分,往往需要專業人員憑經驗和眼力來判斷,主觀性強,往往會有一物多價的情況發生,價格差異巨大,普通老百姓不懂行很難摸透行情。而每個人對玉質和顏色的審美也是大相徑庭的,隨眼緣常常是成交與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定義隨眼緣,是感覺,還是機緣巧合?
玉在我國已經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在各大先民遺址中都有大量發現,說句不夠科學嚴謹的話,在還沒有文字之前,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玉了。
在遺址發掘出的玉器中,玉不僅僅是裝飾品,很大一部分是祭祀專用的禮器,這為玉賦予了無比崇高的地位,是普通珠寶首飾裝飾品不能比擬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玉逐漸與我們的文化全方位的融合起來。
我們的古人在對玉的精雕細琢中,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喜上眉梢、年年有餘)、對財富地位的追求(如步步高昇、家大業大)、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如五福臨門、松鶴延年)、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如各種山水牌)、對典故傳說的傳承(如大禹治水玉擺件)、對人的高尚品質的讚美欣賞(如玉佩)等等都寄情於一塊塊大大小小的玉石之上,就算是一塊光滑圓潤無任何雕琢裝飾的無字牌都寄予了平安無事這樣最樸素的寄望。可以說,每一塊玉都蘊涵了一個故事,背後都有一段文化,這份歷史的沉澱是西方珠寶無法表達和傳遞的。
當今玉石行業亂象叢生,源於數千年來一直沒有比較可行的行業規範進行整合,也沒有行業巨頭有能力力挽狂瀾披荊斬棘樹立行業標準。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要拓展市場,甚至讓玉走入西方市場,能與西方珠寶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對行業進行規劃和整頓,而不能蕭規曹隨沿用老祖宗那一套。
西方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我們是一致的,只有把我們悠遠豐厚的文化推廣至西方,讓西方人能感受和共情到玉承載的是對幸福的追求、美好心願祝福的傳遞和文化的傳承,再加上一套對玉的品質的可實操的等級標準,相信玉的歷史即將翻開嶄新的一頁,東方美玉終會與西方珠寶一起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散發出熠熠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