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紅沁鏤雕龍鳳紋環”仿點簡析
一場大拍就是一場視覺盛宴,然而在盛宴中也常常夾帶些偷樑換柱、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對於收藏家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技術考量了。
能否辯真識仿是可否進入收藏領域的前提,如果能在國家各級博物館的館藏中甄別出複製展品(不看藏品說明的情況下)、如果能在各級大拍的拍品中甄別出魚目混珠,方為初步入門則可以一試身手,否則只有接收“生坑”——生生被坑的份了。
2021年嘉德秋拍“白玉紅沁鏤雕龍鳳紋環”(圖1,以下簡稱“此環”)就是這樣一件拍品了。拍品說明:漢,直徑8.7釐米;白玉質,玉質細膩溫潤,區域性紅沁、沁色古樸,深入玉質、過渡自然……
圖1-1
圖1-2
圖1-3
或言,如此高拍哪有什麼假仿唦?譁眾取寵吧!非也!仿有仿點、真有真章。略舉仿點如下:
(一)紋飾怪異——奇醜無比
兩漢“王玉時代”,對器形、紋飾都嚴格執行一定規制,每一件玉製飾品從動議、起稿、出樣,都經內庭有司層層核定後,方進入工製程序。所以,漢玉形制規矩、內涵深厚、紋飾精美,達到高古玉藝術的又一頂峰時代,每一件都是獨特精美的藝術品。
漢玉製龍霸氣側漏,雖技法誇張卻不失寫真(圖2)。
圖2:漢南越王墓龍鳳紋重環玉璧
返觀此環,紋飾似是而非、毫無章法,形同臆想,奇醜無比,絕非漢代“王玉”製法——
(1)龍無龍形。
①上吻異形、下顎無章——非漢玉“斧形下巴”形制、鱲角失形(圖3);
圖3
②龍身比例不調、嚴重違和——頸長無度、臀後拖延部分非身非尾身尾難分(圖4);
圖4-1
圖4-2
③肢體佈局違背常理——前、後肢間侷促,抓爪反向違背自然之理(圖5);
④脊肌紋不明就理——龍體中部脊肌紋被莫名截斷、臀部後卻又莫名頓生(圖6)。
圖6
(2)鳳非鳳貌。
漢玉製鳳飄逸靈動,紋飾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返觀此環鳳紋:
①難辨喙眼,鳳首似是而非,若非仔細揣摩莫知紋飾所指(圖7);
圖7
②鳥肢侷促立無是處、弱無張力(圖8);
圖8
③無厘頭刻線屢現,未得紋飾要領,為紋而紋,與古玉匠作的精髓相去甚遠(圖9)。
圖9
(3)無厘頭新增——畫蛇添足。
龍鳳紋外又添一飾,鼠呀兔呀犬呀蛇呀?莫名其妙無厘頭頓生(圖10)。
圖10
奇醜無比的紋飾絕非漢代匠作所遺留——“王玉”時代即使斬殺無數也不會留存下違背規制的玉飾品;如此奇醜無比的紋飾劣作只能是毫無歷史文化常識的劣等仿工所為。
(二)工制不古——一眼見假
片飾器鏤雕至漢代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包括:開料成型、管鑽定位、拉絲切鏤等等(詳見《古玉學步(42):線雕如何辨古工 拉絲或留定位孔(鏤雕)》),直到20世紀70年代電動工具介入前幾千年的制玉工藝莫不如是。
其中,精準的定位、拉絲工藝步驟為(圖11):
①用砣具雕琢的釘線紋打稿出紋飾的形狀,然後用管鑽在紋飾的勾轉處打孔;
②用金屬線具拉切成空,以完成紋飾圖案輪廓。
圖11
如此工藝留存的特徵是:紋飾勾轉處定位孔必留管鑽痕跡,紋飾夾角處只剩拉絲交會——最窄處只剩一線。總結為:定位必圓、交會如隙——一線之隙(圖12)。
圖12:《漢代玉器》94頁33圖“龍紋鏤空璧”
返觀此環:
應定位點卻失圓、該交會處卻非隙,非“管鑽定位、拉絲成形”的古工藝痕跡留存(圖13),整個工制粗製濫造、與漢代制玉的巔峰時代特徵相去甚遠與古無緣。
圖13
(三)是色非沁——遊離漂浮
浮色非沁,遊離漂浮(圖14)。
圖14
諸多讚歎唯美乃為盲從大名莫名就理人云亦云,或者葉公好龍未辨偽真。
其餘仿點毋需一一贅述。
王玉千載滄桑氣,仿古生嫩無技藝(圖15)。
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