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首先要學會辨胎釉,其次就是辨別紋飾了,從原始陶瓷上的紋飾開始,不斷地發展給予了陶瓷別樣的生機。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之一的龍,幾乎從瓷器誕生之時就已經被裝飾在器物之上了,那麼,不同朝代的龍紋究竟有哪些差異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龍紋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陶寺型別遺物上,彩繪黍龍紋陶盤是最富特徵的器物。第一個流變在商代前期與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出現了夔紋,夔為一腳的龍。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其後龍紋不斷髮展,但直到宋以前,瓷器上的龍紋都尚無規範,簡潔粗獷,多作獸狀,軀體粗壯,獸形腿,三趾鷹爪,龍首有角無須。
唐代龍紋瓷器
1.宋代
宋代時期的龍紋立體感強,龍的細節往往都能表現出來,但兩條邊線較之前雕得粗。龍腿很長,尤其是後腿,曲折度大,可看起來顯得無勁;龍腿的關節處常有鉤形腿毛,也有呈飄浮狀,在小腿部位有短陰線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個或4個;尾巴盡頭處有少數出現了像火焰一樣的裝飾物。
宋代磁州窯黑剔龍紋長頸瓶
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龍紋盞
2.元代
元代龍紋特色很鮮明,龍形蜿蜒細長如蛇,細頸,頭比身軀小,頭呈扁長形,上頭鼻樑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兩種,平整行鼻尖兩側有龍鬚,但是很短,尖挺形則無。龍光頭無發或者有幾縷飄在腦脖處。龍張口,露齒,吐舌,額頭高凸,兩眼凝視前方,角和發朝向後方,龍角為獨角或雙角,與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狀如火舌,四足肌肉結實,關節彎曲,爪為鷹爪,張而有力,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見。尾部漸細而尖,也有少數火焰狀尾,一部分龍紋腹部呈環節狀,猶如蛇腹,鱗片有多呈魚鱗狀、網格狀,胸部和身軀間繪有火焰狀條帶紋。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元 雲龍紋飾
3.明代
洪武,永樂,宣德時期,龍身比元代要粗大,其他方面基本承襲了元代的風格。永樂和宣德時,官窯體制趨向完善,龍體和四肢粗壯,龍首較大,加披髮或豎發。普遍使用五爪併成為官窯的標誌。五趾前後相連成一圓圈,成為明代龍紋的標準畫法。
青花龍戲珠紋碗 明永樂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 明宣德
永樂 雲龍紋飾
明中期的成化和弘治、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生活的安定,使龍紋造型不再兇惡威武,改為儒雅和喜慶。這時的龍紋多方首,閉嘴,龍眼逐漸描繪清晰,龍睛平視,配以蓮池和花叢。
嘉靖,萬曆時社會生活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井文化的繁榮,這一時期的瓷器紋飾都以繁滿富麗為特徵。嘉萬青花的龍紋趨細長,龍首伸出,頂端鼻尖畫成如意狀,似豬嘴,俗稱豬嘴龍。睫毛寫實,一般用數根短豎線來表示。
青花雲龍紋盤 明嘉靖
4.清代
清朝的龍紋整體特徵比較秀美,端莊,龍身曲度大,龍頭的龍發增多,長披髮或者多簇短髮。龍的睫毛形態多樣,不少被畫成倒竹葉形,龍身依然雄壯,但是更顯得平和,沒有明朝龍紋的那種威壓霸氣,龍爪與明朝龍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個龍趾距離較大,特別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呈直線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銳,看起來特別有力道。
康熙時,龍的下顎普遍比上顎要長,顎邊有肉刺,舌下垂而舌尖上卷,鬃發分束向後,龍額博山狀,呻情兇猛,纖發畢現,俗稱“老龍”。鼻子也沒有明朝的那麼翹了,比較平整(夔龍紋和羽翼龍除外)。龍身多為魚鱗片紋,並且腹部多有明顯的環節紋,形似蛇腹,飽滿充盈。龍鬚大多數向兩側伸展,長且翻轉。
青花龍紋瓶 清康熙
清康熙 雲龍紋飾
乾隆時期,龍的神態變得和善,少了神聖不可侵犯之感,多見於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多二龍搶珠紋,並且大部分的龍紋都呈現程式化的特點。
嘉慶以後,龍紋大量出現於瓷器上,大大世俗化,龍身變得稍細,沒有三代的那種生動,富有神采之感。
清嘉慶 雲龍紋飾
龍紋只是瓷器紋飾中的一個門類,想知道更多紋飾鑑定的秘籍嗎?快來看看李國剛老師的瓷器鑑定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