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07:39
(影片由泥河灣博物館提供)
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不再是單一的敲打,人們學會磨製更加精緻的石器,用來種植農作物、養殖禽畜、燒造陶器,人類社會就此從舊石器時代邁進到新石器時代。
在泥河灣博物館眾多磨製石器中,有一件非常特別,這就是玉豬龍。這件發現於姜家梁遺址的玉豬龍,我們暫且稱它“泥河灣玉豬龍”,可謂泥河灣博物館鎮館之寶。
姜家梁遺址位於泥河灣盆地中部、桑乾河北岸的西水地村東,屬於紅山文化,距今8000年到5000年,其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全盛時期。主要特徵是開始以“龍”作為一種圖騰。
在1995年的一次考古中發現的泥河灣博物館的玉豬龍是一個陪葬品。發現時似乎作為項鍊的吊墜佩戴於墓主人胸前。墓主人是一名女性。究竟是何等尊貴身份的女主人才配佩戴一枚玉豬龍安葬?時間久遠,不得而知。
考古人員在姜家梁遺址共發掘清理出9座房址、117座墓葬,並出土了一批完整的隨葬品,其中房址年代距今6000多年。而這些墓葬成排分佈,有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和洞室墓,葬式均為仰身屈肢葬,以單人葬為主。
考古人員發現,泥河灣玉豬龍的玉質、造型與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玉豬龍相同,反映出泥河灣地區與遼西紅山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泥河灣玉豬龍為玉質豬首蛇身,形狀像胚胎。頭部是豬首,捲曲部分為蛇體,這是最早的龍的原始形態。很多動物、植物在萌芽時都是捲曲狀的。比如母親腹中孕育著的胎兒。許多昆蟲在幼蟲時也是捲曲狀。大多動物在休眠時也是首尾相接的捲曲狀。先民們認識到胚胎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神物。所以玉豬龍被發現後,人們把這個龍的雛形稱之為“龍文化之根”。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有著8000年悠久歷史的龍之形象,波及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那麼小如胚胎的玉豬龍是如何被時間逐漸演變成一條巨龍的呢?
玉豬龍捲曲如環,首尾相接或相近,頭部較大,雙耳呈圓形豎起,雙目圓睜,吻部前伸,靠近頭部偏中有一個圓形小孔,嘴微張,整體形狀像動物胚胎的模型。從玉豬龍慢慢演變出來的是C型龍。首尾明顯分開,體弧曲呈C型。吻部前噘,雙目呈梭形,未見雙耳,頸後豎起一道彎勾狀長鬣,頭部無角,狀似豬首、蛇身,龍背重心處對穿孔,如繫繩懸掛,側龍頭、尾處於一水平面上。從C型龍進而逐步演變成今天的中國龍。牛耳、駝頭、馬鬃、兔目、羊須、蛇身、鹿角、虎掌、鷹爪、蜃腹、魚鱗、豬腿、獅尾等多種動物為一身。
圖片拍攝:馬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