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瓶,顧名思義是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
明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集大成時期,這時期的青花、五彩、鬥彩、單色釉瓷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嘉靖是明代生產瓷器最多的朝代之一,嘉靖一朝歷時45年,官窯生產從未間斷,僅據有檔可查的記載,嘉靖朝對景德鎮的派燒額達60萬件,加上弘治以來燒造未完成的30萬件,總計達100萬件。將近半個世紀的生產,形成了嘉靖官窯瓷器的獨特風格。
葫蘆瓶是明朝嘉靖年間最為流行的一種造型,因為嘉靖皇帝朱厚熜非常迷戀道教,而葫蘆是道家的一個重要代表。因此,道教題材的青花瓷器在嘉靖時期集中大量出現,器型還多有變化。除傳統器形外,還有四方、六方、八方、天圓地方和多稜形等各種式樣,部分被用於道場或祭祀等場合。
品種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葉末以及藍釉、白釉、黃釉等其他單色釉。
紋飾大多帶有道教色彩,青花紋飾中的八卦紋、雲鶴紋、葫蘆紋、靈芝紋都是典型的道教題材,也有書寫吉祥文字的。造型有葫蘆瓶、香爐等都跟道教有關。
青花八仙葫蘆瓶 明嘉靖 路雪攝
上圖中這件明嘉靖時期的青花八仙葫蘆瓶為上圓下方、腰部細長的變體葫蘆形,外壁繪多重青花紋飾。瓷器上繪製了很多道教內容作紋飾,如瓶上部的雲鶴,象徵道教的“羽化登仙”。瓶的方形下腹部,繪漢鍾離等八位道教神仙形象。
從造型風格上,可以體會出嘉靖時期葫蘆瓶在奇異多變的形制中散發著濃烈的宗教色彩,這是前朝所少見的,整體感覺上少了一分敦厚多了一分凝重。
來源: 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