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中醫院醫共體白洋院區義診醫生在為村民量血壓。
朱 翬攝(人民視覺)
1969年,中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吳英愷、劉力生等人在北京石景山區的首鋼總公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慢性病防治網路,後又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慢性病監測、危險因素調查和綜合干預工作。
經過數十年的監測和干預,首鋼職工心血管病發病率未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反而略有下降,如高血壓發病率由1.2%下降到0.65%,腦卒中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下降了54.7%和74.3%。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向全球推廣慢性病防治領域的“首鋼模式”。這一疾病防治模式對今天仍有重要借鑑意義。
1969年,我們進入首鋼,在各個地方調查了一下,10多個廠,我們都跑了一遍,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希望瞭解高血壓的產生原因。當然,高血壓的病因很難透過這樣的方法調查出來,可是我們覺得,這麼做更重要的是接觸到了基層,瞭解了民眾所需。
首鋼有比較完善的保健系統,有一個醫院在西黃村,各個廠都有保健站。但是,當時人們不太瞭解高血壓是需要防控的,對慢性病,特別是高血壓這樣無聲的殺手,認識是不足的。
那時廠裡大喇叭天天廣播表彰的勞動模範,舒張壓可以達到140毫米汞柱(正常是90毫米汞柱以下),但人們不以為意,照常上班。
那時候為什麼病人不去看高血壓呢?他去看一次,要掛號上門診,就是缺勤了。
不久後,本來身體強壯的他們卻早早地“去”了,這件事情現在想起來還非常痛心和遺憾。
我們想,就從這一點入手吧,在首鋼廠區調查了一萬多人,然後把首鋼作為與實際相結合的科研基地。
因此,要不下基層,你就不太瞭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光是在象牙塔裡無法準確瞭解基層最需要注意什麼,最需要改變什麼。工廠對於工傷很關注,但慢性病的治療還是一個短板。大家都不太關注沒有症狀的東西。所以我們去了之後,對於病人,不光提升他們的知曉率、治療率,而且是送藥到口。吳英愷教授就說:“你得看著他把藥嚥下去,這才算是治療了。”就得這麼認真。
我覺得了解基層情況是很有必要的。學醫要選擇努力方向,要是根本不知道中國缺什麼,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段時間,我並不覺得苦,因為這是一個事業,你要是為了事業你就有奔頭。
高血壓治療就是這樣一項事業。當初吳英愷教授讓我就搞高血壓治療,我還挺不情願的。我覺得心血管領域那麼多熱鬧的事兒,什麼心電圖、超聲,我為什麼就不能學呢?但是現在看,高血壓仍然有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全國的高血壓人數估算是2.7億。
我們還應該繼續在這裡頭奮鬥,直到最終擒獲這個無聲殺手。
(作者劉力生,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朱玉娟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