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心聲》是A省衛視的當家節目,是古先生一手創辦起來的,已經有十來年了。
這天,小宋接到了古先生的電話,說是要找他談談。小宋是A省衛視新來的主持人,是留美的博士,有著海歸高學歷的背景,在臺裡算是古先生的徒弟。
小宋早就聽說古先生最近要離開電視臺一段時間,聽說是要去進修,這次打電話讓他去不會是節目交接的事吧。要是能把《四海心聲》讓給他來主持那就太好了。
小宋出門前特意收拾了好久,心裡期許著好事的發生。到了電視臺,見到古先生,古先生跟他說:“小宋,相信你也聽說了,臺裡最近安排我去進修,《四海心聲》是我一手創辦起來的節目,不能一天沒有主持人呀,你才華橫溢,能力又強,我是希望你能接過去,不知你意下如何?”
小宋一聽激動得不行,沒想到夢想會成真。他新來乍到,要是能接手當家節目,一定可以大展身手。所以他馬上就答應了。臨走前還跟古先生握了手,古先生的手分外的溫熱。
小宋接手後,主持的也算是有聲有色,一些老觀眾開始不習慣,後來也就慢慢地習慣了。可是節目收視率卻是不升反降,原來的廣告商也紛紛撤離,節目班底也大多另謀高階去了。
這讓小宋很是苦惱,他搞不清楚原因,就去找古先生。古先生對他盡是鼓勵,說他做得已經很好了,可能是觀眾還不適應,給他提了一些建議,大有提攜後輩的風範。
可是情況並沒有發生變化,節目收視率持續走低,沒辦法,半年後,臺裡就把節目關停了。
大家對小宋議論紛紛,說《四海心聲》是古先生一手創辦的,十幾年的老招牌了,沒想到倒在了小宋的手裡,看來薑還是老的辣,還得是古先生才行。小宋也慢慢地陷入了自我懷疑,在臺裡被邊緣化了。
而這時古先生的進修剛好也結束了,聽說是要回臺裡開創一個新節目。要不說還得是古先生呢,回臺裡沒兩個月,新節目就創辦起來了,已經開播了兩期,效果非常的好,角度也刁鑽,節目風格和口味與原先的《四海之聲》完全不同了,也招來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
原先的廣告商又回來了,節目的班底也都歸建了。古先生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OK,小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純屬虛構,是劉墉老師《我不是教你詐1》中的一個片段,我頗有感觸。
因為我覺得這在學術圈,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一類人叫做“嫡傳弟子”或者是“關門弟子”,導師把他的成名方向傳給你,讓你去繼承,而他要去開創新的方向。這太有迷惑性了,很多時候我們也許就成了故事裡的“小宋”。
小宋的失敗,不是輸在了個人能力上,而是輸在了選擇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其生命線的,電視節目也好,學術方向也好。有的學術方向像是《新聞聯播》,可以長盛不衰,但是有的方向可能像《走近科學》。十年的時間,也許這個方向就已經要走到了暮年,這不是個人能力所能改變的。
那老師傅為什麼一定要找個“關門弟子”接班呢?因為這個方向是他的標籤,是他的成名作,他不能讓他後繼無人,這會讓他丟了標籤;但是他自己也知道沒什麼搞頭了,怎麼辦,就要有人來接班。這就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接班的人很厲害,給方向續命了,那是老師傅培養有方;第二種就是小宋的模樣,那更從側面說明了古先生的厲害。
所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選擇往往大於努力。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小宋,如果我們可能看到陷阱,看清事物的發展,又恰好有選擇權,那我們要避免掉入餡餅陷阱;如果我們當時沒有看清,亦或是沒有選擇權,那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解決之道就在於自我革新,老樹開新花,利用之前的基礎,做出屬於自己的新東西,而等成長到一定高度了,再去帶著資源轉移。
就比如故事裡的小宋,如果他意識到《四海之家》其實已入暮年,就應該去分析原因,比如觀眾審美疲勞、題材陳舊且無新意可挖時,就應該大刀闊斧的對節目進行改革,從形式到題材,舊瓶裝新酒。甚至要求去建立一些子欄目,讓子欄目藉助老欄目的名氣,把老欄目的資源吃過去,形成內部競爭與迴圈。總之,守正創新,主動求變,或許能打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