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小雪圖》卷,宋代, 王詵作 , 絹本 ,設色,縱44.5cm,橫21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詵(約1048—1104年前後),字晉卿,山西太原人。出身貴胄,娶宋英宗女,為駙馬都尉。與蘇軾等人交往密切,常相與酬唱,探討藝術。工詩文,長於書畫,尤擅山水,師法李成。
春夏秋冬四季是中國傳統畫家們最熱衷於表現的母題之一。對四季山水的畫意,在《林泉高致集》中,郭熙對此有一段非常精闢的總結:“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此圖描寫冬季小雪初霽的漁村山林景色。圖中雪山奇松,溪岸漁艇,峰迴路轉,步移景易,整個畫面意境蕭索,籠罩在一片空靈、靜寂的氛圍之中,雖有漁夫艱苦勞作,但反映的卻是文人逸士嚮往山林隱逸生活的雅緻情懷。
畫卷可以看做是被中間的山體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右兩部分在畫意的表現上完全不同。我們從右至左來看。畫卷以山石起首,上方為遠山,山自右向左而平緩下來,與畫面中河灘連城一體。下方的山石以及前後叢生的幾棵早已敗落了樹葉的寒樹實則內含生機。山石後方露出房屋的一部分,說明這裡是有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我們的視線向左邊移動,一棵柳樹的枝條延伸到水面上,隱約可見柳枝條間的淡綠色。這些顏料隨著時間的流失,也逐漸褪去了最初的風采。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幅作品剛完成時是一種怎樣的冬末春初的怡人景象。
柳樹的前方不遠處,四人站在淺水中,他們正在協力下網。在岸邊,一人正向上拉起一張捕獲著魚的網,其身後的一人蹲在地上,面前放著裝捕撈上來的魚的容器。看樣子,應該是收穫滿滿。一艘篷船停靠在水岸處,船內有兩人在交談。
畫面繼而向左,中間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體,造型堅實有力。王詵以短促的用筆,呈現出山體在冬雪覆蓋下所具有的凝滯感。山體的背面,露出一座兩層高的建築。建築的周圍,是朦朧一片。畫家有意用富含水分的淡墨在周圍皴染出一種冬日嵐煙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空間感。這片嵐煙從畫面的起首處的山腰間便有了,一直延續到畫卷的左端結束。
中間前景中的一塊向左方傾斜的山體上,兩棵松樹俯仰相合。裸露在外的松樹根,揭示著蒼松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一棵松樹俯衝向著水面而去。一艘船此刻正穿過山體向著松樹的方向而來。這棵松樹似乎是有意在迎接著船上的兩名高士。
畫面的左部分,是一片杳無人煙的空曠遼遠,水域的面積在這裡增大了很多,遠山也顯得平緩許多。
此圖是王詵師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圖中山石勾皴純用側鋒短筆,邊緣輪廓採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後用清水向內化開,墨色輕淡。寒林長松則用中鋒濃墨,從而突出表現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貴品格。
為了表現積雪,除山巒留白外,作者還在峰頂、樹杈、沙腳施以白粉。
為了表現雪後陽光,作者又於樹頭、葦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來金碧山水的畫法,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
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北宋時文人畫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主旨,以嫻熟的技法寫“詞人墨卿難狀之景”,正是“詩畫一律”的典範作品。
《漁村小雪圖》卷創作於王詵被貶之後,前隔水有宋徽宗的題記“王詵漁村小雪”,畫尾有“內府所藏王詵四卷中此為第一”。《漁村小雪圖》歷經元代直到明朝末年才出現在民間,後來歸了戴嚴犖,最後歸了畫家王翬,王翬之後又歸了年羹堯,年氏獲罪籍沒,流入清內府。尾紙和畫上有乾隆御題,題跋者有18人,依次為:乾隆、年羹堯、宋犖、蔣溥、劉統勳、汪由敦、裘日修、劉綸、觀保、彭啟豐、于敏中、董邦達、金德瑛、王際華、錢汝誠、黃君坦、惠均、張伯駒。
卷尾上有乾隆皇帝依蘇東坡題《煙江疊嶂圖》韻之七言詩,稱此圖開卷“已覺冷風拂面浦,又如溼氣生銀田”。可見這幅畫的氣氛表現得非常到家,所以王石谷才將它作為枕中秘寶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