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如果可以穿越時空,你想穿越到哪個朝代?
B:唐朝。
A:為什麼?
B:以胖為美!!!
眾所周知,唐朝以"豐腴"為美,較為著名的“胖美人”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為首,容貌豔麗,姿質豐腴。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幅圖,正是盛唐之下,宮中女子搗練縫衣的工作場景圖,這是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緻的作品。
真跡為唐代畫家張萱所作的《搗練圖》,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也是中國唐代名畫。但我們看到的下面這幅《搗練圖》,傳為“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因繪製在細緻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 風格獨特。所以後代多認為是宋徽宗的臨摹作品。
整個畫面構圖十分巧妙,共分三個部分,分別是搗練、縫紉以及熨燙。描繪了唐代宮女勞作時的情景,長卷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仔細看,這幅圖並沒有背景圖。
作者將一群仕女放在一個環境中,怎麼能勾連在一起呢?她們做的事情都不一樣,難道不會是各幹各的事,互相沒有關聯嗎?
在細節的處理上,是怎麼將“搗練”和“縫紉”關聯在一起的呢?
很明顯,上面這幅圖的仕女是在勞動,“搗練圖”的名字正是源於這裡,所謂“練”,即古代用雙絲織的一種非常細緻的絲織品,稱為縑。縑原來帶有黃色,經過煮熟搗練之後,就變得潔白了,這種煮縑使之潔白的活動,就稱為“練”,而已經經過搗練的縑也稱為“練”。
由於經緯線是圓的,紗支略微少一些(紗支是經線和緯線交織形成的縫隙),並且它的生絲製作完成後又圓又硬,並不能做衣服,這可怎麼辦呢?
所以就需要將紗支放到水槽裡浸水以後反覆用拍板敲打,讓經緯線的絲變柔軟,從圓柱狀慢慢變扁,所以“搗練”是指絲織品最後做成成品的一道工序。
從這幅圖中,我們不難看出,仕女由於水槽的面積有限,所以只能兩個人在工作,並且她們的表情都比較平靜,看不到雙眉微蹙,也看不到面容悲苦,很平靜的一上一下如同音樂般的節奏,讓我們感覺到她們簡單而快樂的生活,所以不難猜出張萱畫的是盛唐時期宮中女子較為平靜的生活狀態。
圖中有人在休息,有人將拍板倚在自己的肩上,還有人在旁邊挽袖子,頓時增添了畫面的鮮活感。
而挽袖女子明顯是休息好要開始加入到工作隊伍中,但是她的臉為什麼不對著“搗練”這一隊呢?
從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四位女子所在空間是一個圓形,而旁邊三人的構圖是一個三角形,這就是畫家刻意考慮的地方,挽袖女子既站在這個隊伍中,但是她的身體又微微偏轉向下一個場景中,所以我們就可以順勢過渡到下一個場景來。
然後同樣的方法,可以看出,中景“縫紉”的左邊女子揚起的手與下一部分“熨燙”進行勾連,怎麼勾連的呢?旁邊這位蹲坐的小女孩就很有意思了,她到底算哪一隊的呢?
她一定不是“縫紉”隊伍中的,因為她的旁邊在用炭熨已經搗好的“練”,她在替“熨燙”的隊伍燒炭,但是你看她的臉,因躲避滾燙的火和煙,她將臉轉向了中間的那個場景,所以她又成了下一個連線點。
一隻手,一個人,畫卷中仕女雖各幹各的事,可是她們又統一在一個場景當中相連線,讓我們可以感覺到宮中女子勞作中平靜的生活狀態。
一幅畫卷的好與不好,一定要在細微的地方能夠讓我們發現它的特點。
書畫君突然發現一個穿粉色衣服並且還是同樣畫的並不是很可愛的小女孩,可實際上她卻在做著可愛的事,大人在工作,她很無聊,於是就一會兒鑽到“練”的這邊,一會兒鑽到“練”的那邊,給這個畫面增添了一點生活的歡樂氣氛。
其他的畫法就會比較細緻,像人物表情的專注處理,纖細的手指,連針拉線的姿態,讓我們感覺到女子的柔美。無論女子體態如何,女性內心的細膩,還有女性的柔美在這一刻都顯現出來。
從色彩的角度看,畫家極為講究,做到了彼此呼應。女子的服飾,地毯等都有過渡色彩,前後左右都有呼應,使得畫面變得很豐富,但又不雜亂。大塊純色調不斷的強調,使整個畫面的色彩分佈比較均衡。
《搗練圖》可以看到唐代的服飾特徵以及社會的審美傾向。這幅圖所描繪的盛唐時期長安城國家手工業作坊練染與縫作的勞動場景,是一幅非常珍貴的影象歷史材料。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的仕女畫,已經完全就成為人物畫中的一類題材。
相傳,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你喜歡這幅畫作嗎?關注我,下期講張萱的另一幅著名畫作《虢國夫人遊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