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s 環的解剖結構及變異
1664 年,Thomas Willis 首先提出了“Willis 動脈環”的概念。Willis 環由下列結構組成:
- 兩側大腦前動脈(anteriorcerebral artery,ACA)交通前段(A1)
- 兩側大腦後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交通前段(P1)、
- 兩側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末端
- 前交通動脈(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
- 後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
兩側 ICA 在腦底透過 ACoA 相通,並且借 PCoA 與椎基底動脈系統相通。
Willis 環的結構變異率較高,但評估方法的不同導致結構變異率報道不一。目前仍以 DSA 為金標準。Willis 環的變異包括其組成血管的缺如以及直徑的變化,血管直徑<1 mm 定義為發育不良。
既往研究顯示,僅有 27%~45.2% 的個體具有完整的 Willis 環。一項包括1000例患者的屍檢研究表明,Willis 環結構變異率高達 54.8%,其中前迴圈變異率為 23.4%,後迴圈變異率為 31.4%;前迴圈變異以多支重複為主,後迴圈變異則主要為發育不良。相對於西方國家人群,中國人群的 Willis 環結構變異率較高,且後迴圈變異率遠遠高於前迴圈。Li 等對中國 170 名健康成年人進行的一項 CTA 研究顯示,Willis 環的結構變異率為 73%,其中前迴圈變異率為 21%,後迴圈變異率為 69%。
☆ Willis 前迴圈分為 5 種類型,即標準均衡型、雙 ACoA、ACoA 缺如、A1 發育不良及缺如。
最常見的 Willis 環前迴圈型別是標準均衡型。
☆ Willis 後迴圈則主要分為 10 種類型,即成熟型(PCoA 直徑<P1 直徑)、過渡型(PCoA 直徑 =P1 直徑)、單側及雙側胚胎型PCA(fetal-type posterior circle,FTP)、完全 FTP、雙側 PCoA 缺如及發育不良、單側 PCoA 缺如及發育不良,另外還有一種是 PCoA 與 PCA 不相通,同時供應 PCA 交通後段。
最常見的 Willis 後迴圈型別是成熟型和雙側 PCoA 缺如。
Willis 後迴圈的結構變異分型 —— A:成熱型;B:過渡型;C:單側 FTP;D:雙側 FTP;E:雙側 PCoA 缺如;F:雙側 PCoA 發育不良;G:單側 PCoA 缺如;H:單側 PCoA 發育不良;I:完全 FTP:J:Willis 後迴圈新型變異。
Netter解剖圖
一圖讀懂:Willis環(醫學美圖)
MRA解剖圖:(MIP TOF序列)
1、頸內動脈;2、大腦後動脈;3、大腦前動脈 (A1);4、大腦前動脈 (A2);5、大腦中動脈;6、基底動脈;7、椎動脈。
1、頸內動脈;2、大腦中動脈;3、大腦前動脈;4、大腦後動脈;5、椎動脈。
以上內容的分享對你有收穫?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臨床病例經驗分享】、【看大咖學術影片】、【收穫更多實用乾貨】,你可以加入我們的社群,群裡也會進行相應乾貨分享,
點選上方我的頭像,私信回覆 999
申請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