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零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第二個就是比較有爭議一點的就是“因其衰而彰之”,是什麼意思呢?剛才我們講了,就是說病邪要是衰退了之後,身體的正氣也衰退了,這時候氣血虛弱了,我們要用補益氣血的方法、補益元氣的方法進行治療。衰指的是病氣衰,彰指的是彰揚,在這裡是補益的意思,就是補法。“因其衰而彰之”講的就是邪氣一衰,這個時候正氣易衰,( 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一般來講,這個人大病初癒的時候是元氣都是不足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應該用補益之法,以彰正氣,這就是一般的規律,當然你要遇到高手,可能在治病的同時就開始補正氣了。這個病治的差不多了,正氣也恢復的差不多了。真正遇到高手了,一般治療就是先排邪。而且去邪之後,身體虛弱,身體虛弱了之後,咱們再用食療的方法也好,或者是中醫的用補益元氣的中藥材也好,再把元氣再給補回來,這就是一個正常的次第和順序。這是一個解釋。
但是也有的注為衰是指的氣血的衰,彰之是指的補氣血的辦法,具體的辦法,比如說張景嶽在《類經》裡註解“衰者,氣血虛,故宜彰之。彰者,補之益之,氣血復彰也。"根據前面的“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這三句話是一個排比句。這種排比句,大家注意,就是這種用逗號間隔開,同時這幾段話字數是一樣的,表達的意思是並列的,而且非常押韻。這樣的文字大多數是屬於西漢的文字,漢代的文字非常的優美華麗,叫做“唐詩晉字漢文章”,唐朝的詩寫的好,晉朝的字,像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字寫的好,漢代的文章寫的好,像我們讀的很多賦,還有很多文章,那個時候的文章寫的好。所以這種排比句大多數是西漢的文字。這個排比句去理解,就是輕、重、衰,“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這個輕、重、衰說的是什麼呢?說的實際上就是邪氣,邪氣輕,邪氣重或者邪氣衰,講的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邪氣衰退,正氣受損。因此用補益的方法來理解這段話就到位了。
這也是直接跟我們的臨床相應,就是我們在臨床治病的時候,比如說一個人得了一場大病之後,他出院了,恢復身體的過程當中,這時候我們要以益元氣為主。很多人說補益元氣是不是會閉門留寇呢?大家注意,閉門留寇大部分指的是治療外感性疾病,比如說感冒、發熱、傳染病,不能用補法。但是還有一種說法,比如人參敗毒散,人參敗毒散為什麼用人參呢?明明是外感性疾病,為什麼有人參?喻嘉言認為這是逆流挽舟的方法。就是說舟都快要遊走了,逆著流把舟給它拉回來,這時候要用什麼呢?要用補益元氣的人參把元氣先兜住了,完了之後再往外排邪。
所以這在古代至少在明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行爭論了,就是到底用不用補益元氣的這些方法,其實咱們要是平心而論,起碼在治療感冒的時候,有一些人身體特別衰弱的時候,並不是不可以用黃芪或者人參。李東垣還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外感,治療發熱,用甘溫除大熱的方法,雖然指的是飢飽勞逸的脾胃性疾病,但是有好多記載,根據上下文去理解,就會知道在治療外感的時候,也是可以用黃芪的。對於黃芪的理解,認為黃芪其性彪悍上行,可以把元氣給拖住,走表,走到表面上來之後,再把邪氣給排出去,再用上荊芥、防風、羌活,這些風藥往外排,它並不是不行的。
所以有時候學中醫,我們不能拘泥於尋章摘句,我們要根據實際遇到的問題,再聯絡古代醫家的經驗。還有最重要的是一些醫案,就是治療疾病的這些案例,人家是怎麼用藥的,用這種藥之後有什麼效果,記得清清楚楚的,再根據這些來進行綜合性的應用。所以我就發現在治很多病的時候,並不是不能用補法,相反的用了補法之後效果還特別好。比如說有些肺炎患者,尤其是傳染性肺炎,並不是不能用西洋參,相反用了西洋參,或者是用了生曬參這些補氣的中藥之後,提高了人體的免疫力,更有助於邪氣的這排出,而且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患者,中老年人得了外感性疾病,不能光用麻黃湯,這個時候元氣不足,得適當配合上黃芪、西洋參或者是生曬參,或者黨參、白朮這些藥把它元氣拖住了。光用麻黃一發汗,血容量下降,心一慌,老人受不了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綜合性判斷,不能生搬硬套古人的這些經典。這就是《黃帝內經》給我們的啟示。
好了,今天這節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零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宣告: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