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星球研究所”
論中國自然風光最豐富之處
西南地區當之無愧這裡有直衝天際的群山
(喜馬拉雅山脈東段,攝影師@李珩)
▼
(雅魯藏布江,拍攝點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索松村段,攝影師@姜曦)
▼
(雪中的滇金絲猴,位於雲南白馬雪山,攝影師@彭建生)
▼
在這片佔據中國陸地約25%的地方點亮璀璨群星國內約1/2的世界自然遺產約1/3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約1/5的世界地質公園以及數量繁多的國家級自然風景區皆分佈於此
(請橫屏觀看,西南地區示意;西南地區沒有明確的區域界定,本文以生態為線索,採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專案“氣候變化對西南生態安全影響規律和機理”所規定的專案區,即包含廣西、貴州、四川、重慶、雲南五省全境及青海玉樹、西藏拉薩、那曲、山南、林芝、昌都,製圖@陳景逸&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又該如何被守護?
01 群山之舞
古老闆塊間億萬年的對抗
引發了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來自東、西兩方的構造之力抬升、扭曲了西南大地將其變成山的海洋
東部
古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
在1億多年前碰撞於我國東部沿海構造之力自東向西傳遞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南東部地區低山、丘陵疊起如重慶和川東的道道山嶺
(請橫屏觀看,重慶上空航拍,攝影師@山風)
▼
(請橫屏觀看,桂林丹霞八角寨,攝影師@梁傑)
▼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6500萬年以來的超級碰撞
讓青藏高原隆起
也讓喜馬拉雅、念青唐古拉崗日嘎布、伯舒拉嶺等一條條高大綿長的山脈在西南西端聚集
(請橫屏觀看,崗日嘎布山脈,位於西藏東南部,攝影師@行影不離)
▼
直衝雲霄,雪滿山嶺
(從成都望四姑娘山么妹峰,攝影師@書劍飄零)
▼
形成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雲貴高原
(梵淨山金頂,位於雲貴高原,攝影師@江海榮)
▼
東部低山丘陵
西部高原高山
西南地區兩端地形地貌
截然不同,形似分離
但是滾滾江河
自西向東流淌於西南大地
將東西兩端重新連線
02 江河奔流
西南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多數江河滾滾向東
它們多源於高海拔的西南西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兩方水汽在這寒冷的高山之巔凝結、降雪
經年累月的積累、壓實
逐漸形成冰川並在重力作用下緩緩下移宛若巨龍游蕩在山谷之間
(阿扎冰川,位於西藏察隅,攝影師@王永傑)
▼
隨著時間推移終將刻下獨特的印記
(稻城亞丁的牛奶海,為冰川湖,是冰川磨蝕之後的產物,攝影師@曹維兵)
▼
部分溪流停滯不前形成高原湖泊
(羊卓雍錯與庫拉崗日,位於西藏山南,攝影師@鄒通)
▼
順勢向東而下
(四姑娘山的婆繆峰和長坪溝,攝影師@鍾晟)
▼
讓西南地區斷裂叢生江河或沿斷裂帶奔流而下不斷將岩石下切侵蝕形成一條條高山峽谷
(金沙江大峽谷,位於香格里拉尼西鄉,攝影師@柴峻峰)
▼
點綴一個個碧藍湖泊
(滇池,攝影師@陳肖)
▼
西南東部
流水得以掙脫高山的束縛
轉而主導起山地的面貌
流水過處碳酸鹽巖遭受溶蝕
各色喀斯特景觀爭相出現
常有溶洞、天坑層出不窮
(廣西香橋巖天生橋,攝影師@梁傑)
▼
亦有峰林、峰叢裝點大地(請橫屏觀看,桂林灕江兩岸喀斯特峰林,攝影師@梁傑)
▼
江河奔流穿行於西南各地
猶如條條絲線串起處處風景讓西南的東、西兩端不再分裂割離
山勢起伏,流水廣佈山與水讓西南的自然美景層出不窮而它們也為西南的繁榮生機提供關鍵助力
03 生機盎然
水是生命之源
而西南群山
則為生靈的繁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高山的草原和森林,拍攝於稻城亞丁,攝影師@劉辰)
▼
提供了廣闊的縱向空間
山頂山谷之間高差常達數千米溫差可達數十度
這讓西南地區
雖然身處低緯度之地卻也有冷酷嚴寒之所生態環境因此多樣生物種類因而繁盛
(唐古拉山下的各類生靈,最前方的是斑頭雁,攝影師@彭建生)
▼
高處常有高寒草甸、稀樹灌叢漫山生長(四姑娘山的雙橋溝,攝影師@尹攀)
▼
(明永冰川中上段的森林,位於雲南迪慶,攝影師@熊發壽)
▼
如若炎熱溼潤
便有熱帶雨林茂密生長
廣闊的縱向空間也讓動物們在不同海拔高度
各得其所
大熊貓、小熊貓雲豹、雪豹金貓、豹貓等常顯悠然自得(小熊貓,拍攝於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攝影師@方托馬斯)
▼
藏狐、黃鼬等總是奔騰歡快(岩羊,拍攝於稻城亞丁,攝影師@彭建生)
▼
而密佈的群山則為生靈在橫向上創造出無數“隱秘之所”
山巒疊嶂之間常有封閉空間出現生態原始、鮮受打擾
是生靈繁衍和物種保留的絕佳之地
多有黔金絲猴、滇金絲猴梵淨山冷杉、荔波大節竹等特有種在此生息繁衍
(黔金絲猴,僅生存於貴州梵淨山區域內,攝影師@何雄周)
▼
珙桐、鵝掌楸等古老孑遺物種在此留存
物種多樣性
因而在橫向上也豐富異常西南因此生機一片
04 觸控精彩
多元的景觀
優美的生態加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西南的自然景觀實在精彩
(高山針葉林之秋與白馬雪山,位於雲南,攝影師@李勇)
▼
等戶外運動愛好者絡繹不絕
他們來此或欣賞稀世風景
(請橫屏觀看,四姑娘山羊滿臺,攝影師@唐僑)
▼
▼
或攀爬入雲高山(從海拔5588米的那瑪峰眺望貢嘎主峰,攝影師@桂圓)
▼
撰稿 | 山月樓 編輯 | 雲舞空城 圖片 | 潘晨霞&秦南地圖 | 陳景逸設計 | 鄭伯容 審校 | 張照&丁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