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嘉興線上
王店,不是一家店,是一座千年古鎮。長水塘悠悠,由南至北,貫穿整個古鎮。
在長水塘畔,有一條長長的老街。老底子,王店老百姓習慣以塘橋為界,塘橋以南稱南塘街,以北則稱為北塘街。現在,合二為一,統稱慶豐街。
慶豐街最南端是王店繭站,坐西朝東,門口直對著長水塘,有兩個長長的河埠頭,王店土話稱“轎渡頭”,在過去公路交通還不發達的時代,水路運輸是經濟命脈,每逢蠶繭上市的季節,繭站門口停滿了船,船一直排到北塘的丁渡橋。繭站南臨百樂路,北通塘橋街,從陸路上過來也非常方便,從百樂橋下來右拐馬上就到。住在老鎮附近的蠶農,一般騎著一輛二十八寸的腳踏車,後面書包架上兩邊掛兩蛇皮袋,上面再壓兩袋,一溜煙就到了。繭站原屬供銷社,後來供銷社破產改制並給嘉興市絲綢公司。由於建築儲存良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繭站的隔壁,是王店毛紡廠,又稱嘉興第四紡廠,簡稱“四毛”,曾經是王店人的驕傲,生產“奔月”牌毛毯和“金鷹”牌駱駝絨,暢銷全國。我一九九六年結婚時,還託人買了兩條毛毯,一直用到現在。後來,因為經營不善,已破產多年。繭站往北是以前的王店鄉竹器廠,主要生產谷墊、蠶匾和竹籃。蠶農賣完蠶繭,會順便買一些農具回家,竹器廠就在繭站邊上,無疑是非常方便的。早幾年,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幾隻竹子編成的籃子,當地人把這種有著圓圓肚子的籃子叫“王店籃”。前兩天,我去慶豐街散步時,看到廠房開著,裡面發出“卡塔、卡塔”的聲音,我好奇地走了過去,原來有幾個工人正在做熟料造粒,原本想聊上兩句,弄堂口有兩隻狗衝了過來,朝著我“汪汪”直吠,我不得不退了出來。
過了竹器廠舊址,就是長水塘畔的另一個文物點張氏老宅,南塘最高大的建築,基本保留著以前的原樣,整棟樓坐西向東,沿河而建,騎樓形式,石木結構,梁、枋、雀替等雕刻精美,門前河埠頭為雙向式,極富江南水鄉特色。這是一座四開間的兩層老式樓房,朝西臨河建有廊棚,廊棚下還保留著美人靠。只不過由於歲月侵蝕,美人靠的好幾根欄杆已經掉了。房子兩側豎著石碑,上面寫著“橫山草堂張牆界”。據瞭解,橫山就在海寧,王店與海寧因為長水塘一脈相通,張氏應該是從海寧過來的。
張氏老宅以北,是一排民居,至今還居住著許多鎮上的老年人,大多數是從供銷社或者建材廠退休的,也有一部分是當初國有企業破產後下崗,然後熬到六十週歲總算是拿到退休工資的一批人,如今他們空下來不是喝喝茶就是打打麻將。剩下來的老房子出租給了到王店務工的打工人,也有一些人在老房子裡擺起了橫機做羊毛衫加工。
靠近塘橋,有一個輪船碼頭,在水路運輸發達的年代,這裡每天人來客往,熱鬧非凡。隨著公路運輸崛起,客輪航班已經停運,然而,對於我們曾經乘過客輪的人來說,無疑是值得懷念的。
穿過塘橋就是北塘街了,合作商店總店還開著,門口擺滿了缸甏和日常生活用品。再往北走有一幢十樓十底紅瓦房子,這是早期的王店鎮供銷社總部,破產以後賣給了個人,現在開了一家小型電器廠,業主俞惠華以前是第四毛紡廠的女工,下崗後靠著自己的吃苦和勤奮,慢慢走出了一條創業的道路。
供銷社往北,以前有王店鄉農機廠、豆腐作坊、建材廠平瓦車間,現在都已經關閉。供銷社對面是北塘古碼頭,北塘古碼頭是嘉興市現存的為數不多的河運碼頭之一,反映了昔日長水塘河運的繁華。
據傳,清末民初,北塘街曾有一幢三層樓房,當時為鎮上唯一的高樓,由王店富商潘靜瀾建造,日本人入侵,一把大火,化為灰燼。在供銷社背後的一百七十四弄裡面,還保留著一堵破殘的風火牆。
再往北走,有一座縱跨的水泥拱橋,過去叫丁渡橋,為清朝道光年間鎮民潘懷品捐建,一九八一年重建,現在更名為幸福橋。
慶豐街最北端是嘉興建材廠,建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曾經是省、市建築材料重點企業,其生產的紅磚、平瓦、空心磚等產品遠銷國內各地,產量效益名列省內同行前矛。長水塘河畔還保留著一座塔吊臺舊址,足見當時的繁忙景象。可惜的是,在改革開放後,被民營企業超越,為時代所淘汰。在滾滾前行的歲月中,它們或者“走失”,或者改制,遺留下一處處老廠房,老倉庫,沉寂在歲月之中。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線上】,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