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我旅遊去過的城市中有兩座縣城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第一是安徽壽縣,第二是河北正定。安徽壽縣和河北正定都是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都曾做過國都,現在也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現在的壽縣古城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重築於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國內儲存至今為數不多的宋代城牆。壽縣古城有四座城門,即北門靖淮門、南門通淝門、東門賓陽門和西門定湖門,南門和西門都是近年來在原址恢復重建的城門,東門和北門則是完整保留下來的宋代古城門,所以遊覽壽縣古城的時候,一定不能錯過東門和北門。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向朋友們介紹過東門賓陽門,今天向朋友們介紹一下壽縣古城北門靖淮門。
壽縣古城北面不遠處就是中國著名的河流淮河,靖淮一名即源於此。從傳說中淮南王劉安修道成仙的八公山往南約2公里便是壽縣古城的北門。和東門賓陽門一樣,北門靖淮門也由城門、城樓、閘門、雉堞和甕城等幾部分組成。所不同的是,東門的出口方向朝東,北門的出口方向朝西,據說這種設計是為了防止洪水進入古城。
靖淮門的悠久歷史不但體現在城牆上面的斑駁城磚和長滿的蒿草之上,還體現在門洞下面的青石路面上,被磨得光滑的青石路面不但能夠映照出人的影子,也映照著這座古城的千年滄桑歷史。
在靖淮門門洞內,我發現了一塊刻有漢字的城牆磚,仔細觀察,發現上面刻寫的是“許都統造”幾個字,許都統即南宋嘉定年間建康都統許俊。據《壽州志》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都統許俊重建壽州城,所以這塊城牆磚應該是南宋時期的城牆磚,這也證明了靖淮門屬於宋代城門。
靖淮門的西側有一條石階,沿著石階可以登上城樓。和東門、南門一樣,進入城樓裡面需要購買門票,門票價格成人每人10元,裡面可以看到關於壽縣歷史的展覽。
城樓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一塊刻有“靖淮”二字的牌匾,在甕城的出口處同樣也刻寫著“靖淮”二字,據說這都是清代的遺物,明代時壽縣古城的北門並不叫靖淮門,而叫清淮門,可以從明嘉靖年間的《壽州志》中找到記載:
……門有四,東曰賓陽,西曰定湖,南曰通淝,北曰清淮。各有月城,上有樓……
明嘉靖年間的《壽州志》應該是最早版本的壽縣地方誌,後來清代重修的地方誌中,清淮門已經變成了靖淮門。如果不是清代時記載錯誤的話,我想很有可能是嘉靖年間為了避諱,將“靖淮”寫作“清淮”。
其實靖淮門還有一個名字。在靖淮門的門額處有一塊匾額,上面刻有“圵門”二字,不仔細看的話以為是“北門”或者“址門”。“圵”字是一個生僻字,如果不查字典的話,幾乎很少人知道怎麼讀。很多字典上面記錄的“圵”的讀音是“dàng”,意思是高田或者高地。我國第一部楷書字典《宋本玉篇》中記錄的“圵”字的讀音為“tánɡ”,據說蘇北一帶的方言稱水邊高地就叫“tánɡ”。還有人認為,這裡的“圵”其實是“北”的異體字,圵門就是北門,因為靖淮門本來就是壽州城的北門。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論“圵門”讀音如何,也不論靖淮門的前身是不是“清淮門”,這座古樸滄桑、儲存完好的宋代古城門已經成為壽縣古城歷史滄桑的見證者。歷經了八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它始終如磐的屹立在古城的北端,不但見證了鐵血兵戈的戰火,還見證過無數次洪水的爆發。然而,因為它的存在,壽縣古城中的百姓在戰火和洪水面前都能夠泰然處之,所以,這座城門也成為了壽縣人的幸運之門。
相關閱讀連結:
壽縣古城牆,中國儲存最好的宋代古城牆
壽縣賓陽門,中國儲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門,已有800多年曆史
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xiaoyao遊天下